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峨眉山金顶寺庙群的历史变迁(下)‖干鸣丰

作者:干鸣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25 20:57:33 浏览次数: 【字体:

峨眉山金顶寺庙群的历史变迁

(下)

干鸣丰

三、晚清以降金顶寺庙锐减

人文景观日渐萎缩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川督命黄锡焘、黄绶芙、谭钟岳等编绘《峨山图说》,对峨眉山各寺庙的距离位置绘制详尽,并附有文字说明。据此统计,清末,峨眉山实有寺庙85座,其中金顶景区有19座,即:接引殿、太子坪、永庆寺、祖师殿、沉香塔、天门寺、七天桥、和尚塔(即普贤塔)、卧云庵、光相寺、锡瓦殿、金殿(即永明华藏寺)、祖殿、千佛庵(又名万寿寺)、万佛庵、结草庵、华藏庵、明月庵、净土庵。

清末峨眉山金顶寺庙景观图【图片来源:(清)谭钟岳《峨山图说》总图(局部),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第3页】

金顶景区寺庙由康熙年间的40余座陡然减半,可见100余年间变故颇大。光绪三十四年(1908)夏,后任四川总督署参事兼布政使署民政科长的楼藜然避暑于峨眉山,亲见当时金顶寺庙之衰败景象,在其《峨眉纪游》中有如下描述:原来宝光璀灿、金壁相辉的金殿、锡瓦殿,“一弹指间,黯然失色”,皆由铜、锡改为木板;铜瓦殿“则满目荒凉,几不能指其遗址”;距金顶仅三里的千佛顶、万佛顶,“草庵落寞,同人皆不欲观”。(11)悲怆感慨之情跃然纸上。

1934年,许止净辑著《峨眉山志》,印光法师为其作序。许本《山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金顶景区的人文景观:过雷神洞里许,为接引殿,为新殿;历八十四盘,折尽为朝阳阁,观音岩。过三倒拐,为太子坪,即万行庵。……旋至回龙庵(即戒坛),圆觉庵(即护国草庵禅寺),明万历时通天和尚开建,内有九层沉香塔。自此横去,为通天和尚肉身塔,学士堂,普贤庵,中静室。过老僧树蹑天门石,石凡三折,天门寺倚石为门,径极幽峭。左转为七天桥,天仙桥。又上,为锡瓦殿,铜瓦殿。其右为铁瓦殿,即光相寺也。计有16座寺庙。

1936年,黄大受在其游记《峨眉风光》一书中,记载了金顶景区15座大小寺庙,即:接引殿、太子坪、永庆寺、祖爷殿、天门石、沉香塔、七天桥、和尚塔、卧云庵、锡玉殿、祖殿、金顶、千佛顶、万佛顶、明月庵。

峨眉人刘君泽自1937起4次游访峨山,阅时十载撰成《峨眉伽蓝记》。《伽蓝记》实录了峨眉山寺庙72座,其中属金顶景区的有15座,即:接引殿、太子坪、永庆寺、护国草庵寺(即沉香塔)、天门寺、文殊庵(别名金刚寺)、和尚塔(亦名普贤塔)、光相寺(实为祖殿,光相寺已废)、永明华藏寺、卧云庵、明心寺(即锡瓦殿)、千佛顶、万佛顶、明月庵、冰雪庵。冰雪庵是方丈果瑶法师于1922—1936年间,为独住潜修密乘在万佛顶前坪而修建的。

1936年金顶寺庙分布图(图片来源:黄大受.峨眉风光.峨眉山道里图(局部).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36,第17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12月,峨山特编村造具峨眉山寺庙名册,全山共有寺庙80座,属金顶景区的有15座,数量与刘君泽所记相同,但无文殊庵,新增七天桥。除冰雪庵外,皆有僧人居住。

1952年4月至1954年3月,抢救性维修了华藏寺、卧云庵等9座重点寺庙和清音阁接王亭。然而,1952年后,山上许多茅庵小庙,由于一些僧人离庙回家,无人管理,逐渐腐朽垮塌,寺庙景观江河日下,不堪入目。如1953年祖殿行将倒塌,拆除维修金顶华藏寺;1953年10月19日接引殿失火烧毁(1956年修复了部分);1956年倒塌冰雪庵;1958年倒塌沉香塔、七天桥、天门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一些寺庙无人管理,腐朽垮塌的有:千佛顶、万佛顶、明月庵。拆毁的有锡瓦殿。1972年金顶华藏寺失火烧毁。

由此,20世纪70年代末,峨眉山金顶景区仅存3座寺院,即接引殿、太子坪、卧云庵,几乎退到了初创时期的境地。

四、世纪之交金顶景观

发生巨大变迁 绽放异彩

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好转,尤其是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峨眉山的寺庙人文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3年,峨眉山旅游人数达93.3万人次,是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的330%,其中三分之一的游人登上金顶。旅游高峰期,金顶接待逾5000人次/日。迅猛发展的旅游势头,给金顶景区带来了极大压力。

1984年2月,四川省建设厅委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担任金顶景区建设详规的编制任务。规划于1985年5月由四川省建委审定,主要建筑项目分三期进行:第一期,恢复金殿——华藏寺,建成接引殿至金顶(新开坪)客运索道、金顶——千佛顶——万佛顶——白龙池游山道、和尚塔商业服务点和配电站;第二期,建成七天桥“七天客舍”(即金顶宾馆)、天门石“玉露明珠”轩、雷洞坪物资转运站和简易客舍,第三期,建成“卧云山庄”和千佛顶“千佛宾馆”。太子坪、永庆寺等处旅游服务设施可视发展情况逐步建设。

1986—1989年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重建了1972年烧毁的金殿——华藏寺。工程建筑面积1695平方米。平面为两进院落,中轴线对称,依次为弥勒殿、大雄殿、普贤殿(金殿),逐级升到海拔3077公尺的金顶最高点。两厢布置方丈室、祖堂、寮房、斋堂等。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混合结构。配置防火、防雷、供电、给排水、应急照明系统。仿川西明清寺庙建筑型制,屋面复盖金黄色和铁色琉璃瓦,粉墙朱柱,外檐饰以垂柱、雀替、撑拱等雕花木构件……基本上保留了历史上的金殿一华藏寺建筑风貌。建筑辉煌端庄,朴实典雅,错落有致,与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地结为一体。

1985年至1993年间,峨眉山佛教协会还用募化资金维修卧云庵并新建卧云庵玉佛殿。

20世纪80年代改造后的金顶景观

在此期间,接引殿至金顶客运索道工程,自高庙35千伏供电工程、白龙池供水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沿摄身崖一线设置了长约500米的观景安全防护拦杆,依据地形条件在金刚嘴、卧云庵构筑了观景平台,铺设了新开坪至金顶水泥预制板游山道。乐山市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完成了全山297通诗文碑刻的制作安装。

1979年前,风景区供电设施落后,绝大部分寺庙都是靠油灯、蜡烛照明,各寺庙的饮用水,都是靠蓄积雨水和用竹筒引溪泉水供给。1987年,峨眉山管理局主持建成金顶供电工程。至此,金顶景区的用电问题全部解决。1979—1982年,在卧云庵修建蓄水池,基本解决了该寺庙的饮用水问题。1985年,金顶白龙池(老熊沟)优质水源开发利用工程竣工。这些基础设施工程的建成,对保护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佛教圣地,形成新的风景旅游胜地,提高风景区的品格,开拓风景区的美好前景都具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2002年,为响应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把峨眉山建设成“中国第一山”的号召,峨眉山佛教协会重新规划并制定了“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方案。具体建设包括5大工程:恢复、建设金顶寺庙工程;十方普贤建设工程;金顶“四大奇观”观景台建设工程;金顶电视塔(台)搬迁工程;气象站改建工程。工程于2003年8月动工,2006年5月竣工。2006年6月18日,在金顶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华藏寺落成典礼和十方普贤像开光仪式。

2006年金顶景区人文景观示意图

改造后的金顶景区,突出“雄、秀、神、奇”的特色,以“十方普贤”为中心,华藏寺金殿(普贤殿)、铜殿(大雄宝殿)和银殿(卧云庵)分布四围,呈拱卫环绕之势,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天然观景台和引人入胜的佛教朝拜中心。“十方普贤”金像通高48米、重600吨,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金殿为铜面鎏金屋顶,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金殿。金殿、铜殿的建筑面积共计1800平方米。而通往金像的朝拜大道,台阶宽18米、长108米,由10对大象相对拱卫,既体现出普贤菩萨精行实践的精神和特色,又蕴含指引众生朝拜礼佛的方向和途径。

今日金顶壮丽景观

目前,金顶景区有5座寺庙,即接引殿、太子坪、卧云庵、金顶华藏寺、万佛阁。虽然,寺庙数量并未恢复到建国初期,但寺庙建筑制式规模及其附属设施却今非昔比。

(全文完)

注 释

1.《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982年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通过。

2.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第542页。

3.胡世安:《译峨籁》卷六。

4.(清)蒋超:《峨眉山志》,齐鲁书社,1996年,第151、163页。

5.中国世界遗产网,http://www.cnwh.org/

6.黄夏年:《峨眉山佛教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与作用》,《宗教学研究》1993年第2期。

7.骆坤琪:《峨眉山佛教文化》,《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

8.向世山:《金顶三相与峨眉佛教名山的关联性分析》,载永寿主编,《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71页

9.范成大:《峨眉山行纪》。转引自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382页

10.峨眉山佛教志编纂委员会编,《峨眉山佛教志》,乐山市新闻出版局,2003年,第62页

11.(清)楼藜然:《峨眉纪游》,《峨眉山志》1996版第404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干鸣丰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