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李拔:榕为大木,犹荫十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27 21:47:49 浏览次数:1026 【字体:

李拔:榕为大木,犹荫十亩

李拔(1713—1775),字清翘,号峨峰,四川省犍为县玉津镇人,38岁时中进士,历任楚中(今湖北省)长阳、钟祥、宜昌、江夏知县,衡州、永川、岳州、汉阳府同知,均有政绩。乾隆二十四年(1759)春,任福宁(今福建霞浦)知府。乾隆二十六年五月,调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后任长沙知府。乾隆三十四年(1769),任湖北荆宜施道台。李拔“视百姓如家人,视民事为己事”“察吏过严,人疑其峻,然所全实多”,民得实惠。由于政绩卓著,各地争抢,五次被乾隆皇帝召见,慰勉有加。至今福建闽东一带还誉称李拔为一代循吏,江汉称为李青天。

李拔不仅勤于政事,且著述颇丰,先后撰有《重修犍为县志》9卷、《衡州续艺文志》4卷、《福宁府志》44卷、《长阳县志》8卷;著有《四书旁注》《困学新传》《史学概论》《东西行录》《壮游见闻》《纲鉴折衷》《离骚解意》《读史绪论》《地理探源》《理学探源》《东溪文集》《行部纪略》《道香园诗集》及家训家教等。

“榕为大木,犹荫十亩……(为官者)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

这段话,以榕树类比做官之道,出自李拔任福州知府时所作《榕荫堂记》。李拔和这段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提到。

1759年春,李拔调守福宁府,经过考察,提出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撰写《蚕桑说》《种棉说》,督促各县“开河渠,治陂塘,勤播谷,广种树,儆游惰,尚节俭,禁停棺之恶习,惩好赌之颓风”。当地“民知养蚕,实自李拔始”。治理霞浦县长溪河,捐资修筑府城城垣,重建府学明伦堂,兴建福宁兴文楼,组织修纂《福宁府志》及各县县志。他调离福宁,绅民立“去思碑”:“念民劳兮务本,尽地利兮力耕;保室家兮与聚,安井里兮无惊;野老兮晏游,士子兮横经。”

福州李拔纪念馆李拔塑像

李拔任湖北荆宜施道台期间,“去危石,开官槽,除急漩,修纤路,群工雨集,万斧雷鸣”,率众修整长江航道。每整治一处艰险河道,都题字留下一副石刻,沿线题刻、诗碑近百处,称为长江三峡石刻第一人。这些题刻,不仅为三峡文化长廊增添了一份光彩,还起到了警示过往船只的作用。之前,他在福州鼓山,也留下了“声满天地”“云程发轫”“卓尔”“欲罢不能”“毋息半涂”“登峰造极”等题刻,今已成景观。

李拔鼓山部分遗留题刻

尤值一提的是,李拔写有内容全面的家训家规,教导子孙如何做人做事。其《谱成书训示后》勉励子孙“箕裘非易绍,儿曹当自强……穷研真义理,洗濯俗心肠”;《俭箴》强调“惟廉养德,惟俭养心”;《崇德斋铭》则告诫子孙“浮名富贵,于世何求”,做人做事须严于律己。在严格的家训家规教导下,李拔的儿子李元模和两个孙子李锦源、李濂考中进士,“一门四进士”,号称“犍为四李”,并诞生了“八大知县”,传为佳话。不过,其子李元模对做官没多大兴趣,更喜欢诗书耕读,考中进士后“绝意仕途,好黄老之学”,只担任过犍为印清书院山长。后卜筑浣绶山房(今犍为县伏龙乡丛林村)隐居。著有《浣绶山房文集》《松风阁诗草》。其诗《龙池春涨》尤为后人称道:“一槛横开百亩池,春来渥泽自天施。凌空远塔浮青影,夹岸垂柳蘸碧丝。得意渊鱼飞跃处,会心风雨到来时。龙文浩荡波千迭,好在伊人自领之。”其妻李周氏出自涪陵望族,乃光禄大夫周煌之女,工于诗文,著有《爱莲轩诗草》。

这段时期,承平日久,经济恢复,乐山人文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和前几个朝代一样,首先呈现出家族式人才勃发。比如井研雷氏家族,“九子十翰林”,雷畅曾任内阁侍读学士,雷轮曾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比如井研胡氏家族,胡体恕年少时父亲就死了,靠母亲以纺织为生,学成后,设帐授徒,讲授经学,后任盐源训导。其子胡元善、胡韶善、胡师善、胡楷善励精于学,均以儒术显名,胡元善乾隆年间官至赵州知州。比如夹江宋氏家族,在康、雍、乾三朝出了1个进士(宋恂)、7个举人(宋之滟、宋光恪、宋子嗣、宋惟、宋世恒、宋楷、宋廷琯),还有拔贡1人(宋锜)、贡生1人(宋模)。

李拔二三事

李拔宦途一身,今举二三事,以概其人。乾隆二十四年升擢福宁府知府中,仅两年三个月,政绩可歌。他下车伊始,即调查五县的风土、民情,发现生产少而物用贵,人民生计微薄。他首先倡导农业,以裕民生。要治好一府,倡农业.兴教化是根本。兴教化,必先足衣食。首先发展农业,但水利又是农业的保证。他广泛调查,写出了“福宁五县水利考”,强凋各县凡有水利堪资灌溉者,惠予兴修。他亲自督工兴修三坝水库,做到水归其壑,农享其利。水库竣工后,他特题字作诗刻于石上,作为纪念。他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也重视种植经济作物,福宁府无种棉花、栽桑养蚕、植树习惯,他从外地引进棉、桑种苗,在府内划地试种,并撰文介绍钟养经验。一年后,该府各县,人人栽桑养蚕、种棉,彻夜都闻机声朗。具闻福建种棉,从李拔始。

办学兴文,教化为先。教化之兴,学校为本。在教学上,他强调品行为先,文词为次,崇尚实学,重视培养人才,并撰《劝学箴》刻于座隅,以警策学生。其次修城垣,复堤坝,建养济院,容纳孤寡老人。他在福宁府任职仅二年零三个月,但做了许多有益地方的事。因而在他调任福州知府时.福宁绅民为他立了一块“去思碑”。

乾隆三十五年(1770),李拔任宜昌、荆州、恩施等地(荆、宜、施道),分管长江中下游水利。兴修三峡葛州坝时,为保黄陵庙不破水淹,修堤挡水时,掘土发现李拔诗碑。此碑是乾隆35年(1770)刻的,碑长1.85米,宽0.89米,上面刻有李拔写的四首绝句(诗附后)。碑上记载:“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湖北分巡上荆州南道,统辖荆宜施等地,方兼管水利事,随带加三级记录四次。剑南李拔峨峰氏撰并书。”

一、黄牛山

峭壁奇峰势插天,森森剑戟碧云连;

操舟上下常朝暮,怅望黄牛滴翠烟。

二、黄陵庙

董工开导类传奇,绘象山形那可知;

唯有平成功德远,千年庙貌枕江湄。

三、诸葛祠

蜀相勋名伊吕才,遥临染翰亦雄哉;

石莲尚有遗踪在,妇儒悲歌绕绿苔。

四、三株石

楚天到处有三株,乱石横流不可图;

铸得秦鞭驱海底,媚川好是影全无。

李拔这组诗独辟蹊径,别具新意,历代文人、纤夫过黄牛岩,多以诗歌谣叹其艰险,雄奇。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均写下诗词,叹黄牛岩之巍峨,黄陵滩之惊险。可李拔的诗道出了诗人不相信黄牛峡真有神牛“绘象显形”,保佑人们过峡逢凶化吉的迷信传说。他认为只有人类同大自然搏斗,把险滩、恶水、暗礁一一荡平,才是值得千古歌颂的功德,才是值得永世纪念的盛事。他在《三株石》这首诗里,更是高歌人类在同大自然搏斗中,终于会铸出赶山移海的”秦鞭”,把三峡中林立的礁石驱入海底,那时明媚的川江,秀丽的三蛱,一定会展现出一幅壮美的画图。在二百多年前以诗寄情,抒发出他那美好夙愿,他的思想是可贵的。只有在今天,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峡出平湖”,李拨的夙愿终成为无限美好现实了。就在黄牛岩下四十华里“当惊世界殊”的葛洲坝水库建成,从此西陵峡一百多里的峡区,水位陡增二十多米,黄牛峡等处的暗礁全淹没到“海底”里了。所有的险滩也都被沉入深水中。今天诵吟李拔诗作,更觉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犍为县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