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川陕革命根据地运用红军石刻标语深入宣传的伟大实践及其新时代启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18 12:36:27 浏览次数:496 【字体:

川陕革命根据地运用红军石刻标语

深入宣传的伟大实践及其新时代启示

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精神,弘扬川陕苏区精神,今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特发布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撰写的 《川陕革命根据地运用红军石刻标语深入宣传的伟大实践及其新时代启示》一文, 以此缅怀和致敬为创建、发展壮大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广大红军将士和人民英雄。

【摘要】 红军石刻标语是一种刻在石头上的宣传文字,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宣传文化工作的伟大创举,是把宣传工作与武装斗争成功结合的典型范例,是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苏区錾刻的石头标语有两万多幅,其中川陕苏区的红军石刻标语数量最庞大、规模最宏伟、内容最丰富且最具文化特色,堪称中国红色文化的一大奇观。

红军石刻标语从各个层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反映了川陕苏区劳苦大众与红军战士共同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美好愿景,凝聚了川陕苏区军民的心血和智慧,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宣言书,是一部浓缩苏区军民奋斗历程的石刻史诗。

【关键词】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军石刻标语 伟大实践 启示

位于平昌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内的石刻标语原件(图片来源:刘伯坚纪念馆网)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以下简称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巩固和发展壮大川陕革命根据地(以下或称川陕苏区)过程中,进行了广泛深入和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其中红军石刻标语是一种重要的独特宣传形式。

红军石刻标语,是党和红四方面军传播革命理想的重要宣传工具,极大地发挥了宣传共产党和红军,团结动员唤醒广大劳苦大众起来参加革命斗争,支援革命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鼓舞广大红军指战员斗志的重要作用;是党和红四方面军瓦解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宣传武器,发挥了“一个标语抵得上一支红军”的巨大作用,使国民党部队“拔枪哗变”投奔红军;是党和红四方面军鼓动劳苦大众的舆论宣传载体,全苏区劳苦大众团结在党的身边,积极从事工农业生产,踊跃参军参战,用实际行动拥护党、拥护红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最广范围、最深层次的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凝心聚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如何从川陕革命根据地运用红军石刻标语来启蒙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宝贵经验,以史鉴今,笔者通过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运用红军石刻标语进行深入宣传的伟大创举的分析研究,以期为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提供资政育人的历史启示。

通江县毛浴古镇红军标语(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历史背景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反“第四次围剿”失败,实施战略转移,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路征战,同年12月18日进抵通江县两河口,旋即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含平昌县)(以下简称通、南、巴),进行创建新的苏维埃地区斗争。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在川陕地区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红四方面军刚进入通江县时,红军仅有1.4万人,到1933年l0月“扩红”至8万余人;建制由4个师发展至5个军l5个师;开辟地区由通、南、巴地区扩大至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等地区,形成了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分布于今四川省巴中市、达州市、南充市、广元市和陕西省汉中市及重庆市城口县,面积4.2万平方公里,建立起23个县1个特别市苏维埃政权,人口约600万,是红四方面军开创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省苏维埃政权给予高度评价。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资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红四方面军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创建和发展壮大川陕苏维埃政权,正如毛泽东同志于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文件中指出“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邓小平同志于1951年1月在西南区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宣传工作是一切革命的粮草”,“宣传工作”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

为什么川陕苏区时期的党和红四方面军如此重视宣传工作?

一是川陕地区劳苦大众对“共产党闹革命”不了解,必须宣传“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川陕地区位于秦巴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信息闭塞,红四方面军入川前,党在这里的革命活动及影响力极其弱小,在劳苦大众眼里,被剥削、被奴役、被贫穷、被愚昧是天生的,一辈子“坐井观天”,可谓“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对大山以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更不用说共产党是什么,“共产党闹革命”为了啥,一概不知,于是“在狂热的革命烈火中”,“党的宣传工作成为开展斗争发展组织的导火索”。

二是针对四川军阀、封建地主的剥削统治,必须宣传“共产党执政的苏维埃政府是什么样的政府”。四川军阀们拥兵自重,占地设防,控制财政、把持税收,建立“独立王国”,与当地封建地主沆瀣一气,封建地主在其保护下充当帮凶爪牙,同流合污对广大劳苦大众百般盘剥压榨。早已麻木不仁的劳苦大众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红军与“白狗子”一样,红军被“妖魔化”。一度时期,老百姓不与红军接触交往、不相信红军,与红军“藏猫猫”。如何站稳脚跟,创建“穷人的苏维埃政府”,成为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首要任务。

三是针对四川军阀抢抓壮丁烧杀抢掠,必须宣传“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什么样的军队”。紧紧围绕红军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宣传开展游击战争、扩大红军运动、动员群众支援前线等,使群众了解“红军是工农的军队、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工农武装!”。

四是针对革命斗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必须宣传“共产党领导下的川陕苏区革命的大好形势”。为动员广大劳苦大众积极行动起来,彻底打破敌人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以及主动组织发起的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和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党和红四方面军经常制定宣传决议,发布符合时宜的标语与宣传鼓动口号。

五是由于国民党和四川军阀的军事、经济封锁导致宣传材料匮乏,川陕地区石头多、石匠多,錾刻的标语不易被破坏,能起到持久的宣传效果。红四方面军刚进入川陕地区时,主要文字宣传方式是把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写在纸上,四处广泛张贴。这种纸质宣传标语,快捷方便,但容易被撕毁,若经常用纸质标语宣传,经济成本极高,当时根本不可能。红军只有另想办法,用石灰书写,在此基础上再用锅烟墨搅拌石灰书写。但这种石墨灰宣传标语也容易被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分子破坏,川陕苏区各地石灰也不多,从外地“进口”购买石灰也很困难。智慧的红军想到一个更为妥当更为安全的宣传方式——石刻标语。至此,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宣传史上永载史册的伟大创举——“石刻标语”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天女散花”般诞生了。

石标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苏区镌刻的石刻标语有20000余幅,其中尤以川陕苏区镌刻和保存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单幅面积最大、单幅字数最多,成为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伟大的文化景观。

根据档案文献记载,1933年至1935年,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及各军、师、团政治部的錾字队,在苏区共錾刻了15000余幅石质标语,主要分布于川北、川东北、陕南和长征沿线的26个县辖地区。其中,川陕革命根据地7000余幅,新中国建立后尚保存4000余幅。达州市境内尚保存650余幅,其中万源400余幅、宣汉约120幅、达川区70余幅。广元市境内尚保存2000余幅,其中苍溪县境内尚保存868幅,旺苍县境内尚保存310余幅。汉中市境内尚保存100余幅。

巴中市拥有350余处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遗迹和1万余件革命文物,其中包括全国最大规模的錾刻13万余红军将士英名和巨幅红军石刻标语、对联等石刻文物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有邓小平、江泽民、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以及民政部批准建立的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巴中市境内尚保存完好的石刻标语近1000幅,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其中,通江县境内尚保存418幅,南江县境内尚保存86幅,恩阳区境内尚保存87幅。平昌县有全国最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位于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管委会境内,是融历史性、文化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红色景点,是全国最大的以石刻为展示形式的红军标语园,收录全国12大苏区16个省79个县的石刻标语、墨书、漫画,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收录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标语数量最多的红色文化园,是研究红军标语、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的重要基地。中共党史专家、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为中国工农石刻标语园撰写前言并题字“集全国苏区标语漫画,创标语文化第一奇观”。2021年,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劳动法令(草案)》,碑高267厘米,宽429厘米,全文约6000字,是我国最早、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法规石刻文献,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据考证,这是川陕苏区第一幅大石刻标语,錾刻于1933年初,位于通江县城西门河对岸壁山的石岩上。

石刻标语“赤化全川”,据考证,这是中国石刻标语之王,錾刻于1934年春,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崖村景家塬高25.9米的石壁上,三四十里外赫然醒目。1959年5月,诗人梁上泉以此为题材写作出长篇叙事诗《红云崖》发表于《收获》上,后被改编成歌剧《红云崖》,在北京、重庆、广州等地巡演,红遍全国。从此,人们称呼这里为“红云崖”。

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附近红云岩上的“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四川日报记者 欧阳杰 摄,四川日报)

“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权。西北军区政治部”是平昌县保存的最具影响力的红军石刻标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昌县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的“镇园之宝”。

红军石刻标语等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21年6月25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如何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同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全国其他地区相继出台了类似的“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法规。

巴中市在依法保护红色资源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17年8月29日,巴中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7年12月1日,该《条例》经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批准,于2018年1月1日施行。2019年,为适应机构改革的新情况,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修正,是年7月,经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省、市《条例》的出台,对于完善四川红色文化保护制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具有深远意义。

通江县佛尔岩红军石刻标语(通江县文物局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伟大实践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石刻标语,数量之庞大,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伟,居革命战争年代全国之首,享有极高知名度,是中国革命宣传史上的一朵美丽奇葩。

红军石刻标语,对外,它是一种对敌斗争的强大武器;对内,它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战斗形式,也是一种宣传文化形式。红军石刻标语用方言俚语,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把共产党的主张、苏维埃政府的法令,以口语的形式本土化,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苏区群众喜闻乐见,既是唤醒革命群众的战斗号角,又是瓦解国民党反动派、刺向敌人的锐利武器。

红军石刻标语内涵朴素而深刻,从各个层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反映了川陕苏区劳苦大众与红军战士共同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美好愿景,凝聚了川陕苏区军民的心血和智慧,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宣言书,是一部浓缩苏区军民奋斗历程的石刻史诗。

宣传机构。川陕苏区的宣传工作由省委宣传部、省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负责组织和领导。川陕苏区区以上党的各级机构都设有宣传部,乡以上的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设有文化教育委员会,红四方面军连以上的部队和各级群团组织都设有宣传队。川陕苏区构建起立体的多层次的宣传网络,犹如毛细血管一样,遍布苏区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纵到底横到边,全域覆盖,川陕苏区党和红军的声音通过这样的毛细血管,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一个乡村、输送到每一个人。同时,红四方面军总部根据川陕地区石头遍地分布特点,决定把标语錾刻在石头上,川陕苏区的“石刻标语錾子队”就这样适时应运而生了!红四方面军以及川陕省苏维埃,除总部成立“錾子队”外,各军、师,甚至团一级都成立了“錾子队”,专门錾刻“红军标语”。

宣传内容。一是政治宣传。广泛深入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与方针政策,扩大党和红军在劳苦大众中的政治影响,对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錾刻在南江县关路镇白鹤村、现保存在国家军事博物馆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石刻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令》《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以及平昌县土兴镇铁城社区龟碑梁的“苏联在十七年前的十一月七日把发财人帝国主义都捻(撵)跑了,建立了穷人的政府——苏维埃。到现在人人都有好的饭吃、衣穿、房子住,走有汽车、飞机坐,再也不受啥子痛苦了!”镇巴县的“红军不杀人,穷苦工农是红军骨肉,红军不杀穷人!(甲三)”营山县委大门内侧的“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的“参加红军保护田地房屋父母妻儿!”万源市河口镇行县坪村通往石窝镇的古道旁的石刻标语“白兵弟兄们,穷人不打穷人。你们的敌人不是红军,你们的敌人正是压迫你们克扣你们的军饷,逼你们上火线当炮灰,吸尽穷人血汗,整死千百万穷人,使你们穷人家庭出款子的刘湘、杨森、田颂尧、邓锡侯等国民党军阀。拖抢投入红军,消灭刘湘等军阀,全川的穷人和弟兄们都有衣穿、饭吃、房子住,分得田地,永远吃安乐茶饭,过太平日子!”通江县毛浴古镇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四方面军16字训词等石刻标语,把党的政治主张阐释得淋漓尽致,表述得明明白白,彻底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四川军阀大肆污蔑造谣诽谤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谎言。

二是军事宣传。川陕苏区的历史就是一部军事斗争的历史。红四方面军的军事宣传,极大地增强和鼓舞了苏区劳苦大众革命必胜的信念。南江县八庙镇小竹岭玉皇观的“穷苦青年弟兄们大家拿起刀矛土枪肃清赤区内一切反动来配合红军的力量消灭刘湘!红三十军八十九师政治部”、通江县诺水河镇老街199号的“穷人力量大得很,一点不怕敌人,要坚决消灭一切敌人!”镇巴县的“巩固川陕赤区!扩大川陕赤区!”茂县的“红军总司令朱德是仪陇人!红三十军政治部”等石刻标语,极大地鼓动引导苏区劳苦大众参军参战,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三是经济宣传。在创建、发展和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英勇战争中,党和红四方面军没有忘记发展经济,而是尽最大努力保障发展经济。川陕苏区的经济建设得到党中央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称赞:“川陕苏区的农业收成良好!”1933年12月4日成立的“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了很多种类的货币,“造币厂、铜元厂同时开铸,每天出银元很多,成色很好。”收藏于四川博物院的一元纸币石印版,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印局制,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红军时期制作钞票的石刻印版。它凝结了川陕苏区军民的心血智慧,见证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金融事业。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曾带着它,也见证了红四方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四是社会事业宣传。川陕苏区时期,对戒烟、教育、群团、民族政策等社会事业的宣传也极为重视,不遗余力。藏于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穷人吃上鸦片不光是刺伤自己的身体而且遗毒于子孙后代!红九军政治部”,南江县八庙镇吞口湾的“普及农村教育,提高无产阶级的文化水平!”通江县火炬镇唐村坝村一组穿云洞的“欢迎革命学生到苏区来做文化工作!”苍溪县文昌镇红瓦村的“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与男子一样平等!”“拥护共青团!”“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反帝抗日先锋!”“保护儿童,儿童是未来的红军!”小金县的“回番夷穷人一起来打发财人,分发财人的粮食土地房屋才不愁穿吃!(红乙)”“红军是保护回彝族不当亡国奴的军队!”等诸如此类石刻标语构建的整个宣传教育体系,为川陕苏区劳苦大众创造了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条件。

通江县长石板红军石刻标语(通江县文物局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宣传方式。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各级宣传部门不仅只是制定宣传大纲,而且还组织成立了錾子队、贴发队、粉笔队、木工组等具体执行宣传任务的操作机构和人员。川陕革命根据地地处秦巴山腹地,崇山峻岭,石山、石坡、石岩、石头建筑物遍布,石头取材方便、经久耐用,当地人有刻石为志、刻石为碑的历史传统。在石头上刻字,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不易被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分子毁坏,可长久保留,起到长期宣传效果。红军所到之处,就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石门廊、石缸和院落的石板壁上錾刻着标语和文献。他们錾刻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苏维埃各级领导人起草的标语,以及当地拥护革命的“乡贤”写的标语。红四方面军陈昌浩、张琴秋、傅钟、刘瑞龙、魏传统等领导,都起草过一些文献和宣传资料,特别是被誉为“标语大王”的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经常根据时政需要制定符合时宜的宣传标语。在红军宣传队战士身上,除背上一支长枪外,还在腰间挂上铁锤和钢錾,走到哪里,就把标语錾刻到哪里,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红军石刻”是一种刻写在石头上的宣传文字,有石刻标语、石刻文献、石刻对联、石刻漫画等多种形式,尤其以石刻标语最多,对团结群众、鼓舞民心、凝聚斗志和形成革命共同理想起到巨大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

位于平昌县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图片来源:刘伯坚纪念馆网)

新时代启示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石刻标语,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宣传工作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载体,不仅对革命根据地建设、巩固和发展壮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且累积沉淀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今天,党的宣传工作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川陕苏区党的石刻标语这一伟大宣传工作创举,为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提供了跨越时空的鲜活启示与借鉴。

理论主张要走进群众。川陕地区广大劳苦大众长期挣扎在战争、愚昧与穷苦的生死线上,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文化程度极低,绝大部分群众“一字认扁担”。石刻标语采用他们最熟悉、最直观的生活形式,内容简洁明了、方言“土话”浓厚,群众一看就明、一听就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巨大传播效果。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政治主张以鲜活亲民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到人民群众在哪儿,党的宣传就在哪儿,主动积极去占领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阵地,让广大群众自觉信服接受,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逻辑,真真切切感受“日子越过越红火”,从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职责使命要服务群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站在人民群众的视角和角度,紧贴群众关心关注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给予“面对面”科学理论解答,不管线上线下、天南海北,让党的主旋律、“好声音”“好故事”像空气一样融入神州大地,润物无声,实现服务回应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扛鼎职责使命的政治能力。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同一切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妄议党中央大政方针的严重违宪言语和行为作严肃坚决的政治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思想舆论生态环境。

形式手段要贴近群众。石刻标语的内容与“石刻”形式、手段的有机有效结合,是川陕苏区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的一大特点。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要结合新时代宣传环境多变、宣传内容多元、宣传载体多样的特点,重视新形势下宣传形式、手段的创新创造,贴近党政军民学,走入东西南北中,创新话语形式,在“怎么讲”上做文章;创新播报手段,在“怎么传”上下功夫;改进表达方式,在“怎么引”上强艺术。总之,要追求最佳宣传效果,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时代化大众化,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工作道路。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执笔:周 彬(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供稿: 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