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加强三线建设研究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杨丽梅
加强三线建设研究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
杨丽梅
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份宝贵遗产。现代化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三线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加强三线建设研究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切入点。四川是三线建设的核心省份。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特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四川布局了一大批重要产业和企业,特别是三线建设,使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四川。这些都是四川发展的宝贵财富。”三线建设从根本上奠基了四川工业文明,为四川现代化建设留下了坚实的家底。四川是中国的战略大后方,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路推进三线建设研究,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一、三线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党中央下决心进行三线建设。1964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实现农业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会议期间郑重指出:“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三线建设作为这一时期最大的战备工程,从1964年到1980年,历经3个五年计划,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凝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战略眼光与构思,对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所述:“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对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启离不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从毛泽东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开始,中国式现代化就已悄然拉开帷幕。三线建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三线建设研究工作,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切入点
首先,加强三线建设研究工作,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切入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历了一个随着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而不断丰富其内涵、修正其表述的实践探索过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思想,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和理论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三线建设正是这一系列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一个实验场,是深刻总结这一时期党的现代化理论的典型案例,也是今天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加强三线建设研究,就是要在历史时空中厘清其发展脉络,探讨三线建设在促进三线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方面的作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在守正创新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自觉与历史自信。
其次,加强三线建设研究工作,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切入点。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实现现代化,这种探索是开创性的。1964—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累计投资2052.68亿元,修建了10条铁路干线,建设了约2000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基础设施,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汇集了50多万科技人才,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重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的战略后方基地。三线建设极大地发展了我国国防工业、优化了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实现了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助力我国基本建成了一个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和完整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加强三线建设研究,系统梳理三线建设研究现状并以大历史观视野来研究三线建设史,考察清楚三线建设的起源来路、特征走向,更要在宏观视野下进行精细的微观研究,才能为深化三线建设研究找到更多突破方向。
最后,加强三线建设研究工作,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切入点。三线建设留下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三线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国家建设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既能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又能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其丰富的内涵在强化党员党性修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成千上万人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在深山僻野中隐姓埋名,一干就是几十年,许多感人事迹直到现在仍然鲜为人知。这需要三线建设研究者挖掘利用三线建设红色资源,用丰富的史实讲好三线故事,证明三线建设的辉煌成就及其在新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让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三线建设研究,系统梳理“三线精神”研究现状并展开思考,不仅是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要求,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
三、做好四川三线建设研究工作,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天府换新貌,蜀道呈巨变,大都与此相关。从1964年至1978年,国家工业投资的八分之一在四川,国防军工投资的四分之一在四川。三线建设在四川集中建立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建成一大批尖端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在当时有效降低战争风险,有力维护国家安全,极大巩固了战略大后方;集中优化国家生产力布局,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四川拔地而起,显著改善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奠定了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基石。四川借此发展成为中国内地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先导,提升了其在全国工业化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为四川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全新基础。四川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经过了一个长期奋斗过程,还将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从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从西部大开发到全面小康,四川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今天,四川仍然是全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当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进行系统谋划,作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加强四川三线建设研究工作,是四川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抓住本地历史资源,立足本地实际,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重要举措。做好四川三线建设研究工作,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必将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为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四川党校报》2023年8月30日第7版
作者:杨丽梅(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