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光明网:我们应当怎样促进数字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又应当注意什么?
蔡尚伟: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演进,文化数字化走过了奠基起步、持续升级的过程,从工程层级发展成了国家战略。2022年,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数字文化产业是重点领域之一。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何产业,第一属性都是经济属性,都是要创造财富,通俗地说,是要“挣钱”,不管为国家,为企业,为个人,都是要“挣钱”,那就必须符合经济规律,要有价值交换、价值变现。文化产业,也是一种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用文化来挣钱”的产业,需要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产、文化资本,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数字文化产业的前提是“数字化”,是把还不是数字形态的文化内容转化成数字形态。比如把原始文物、纸质文献、口传文化、电影胶片、模拟电视等等,转变成可无限复制、长期保存的数字内容。某些地区和机构的文化内容数字转化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单位因为缺少经费、人力、技术及设备等,没有充分开展有关工作,很多文化内容存在流失消亡的风险。这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一点。我个人也基于这个认知,几年前启动了“百岁老人口述史”的工作,力图用数字方式留存百年来最鲜活、生动的文化。文化内容如果已经在各个单位内部充分数字化,接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联网建库”,让数字形态的文化内容资源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网络体系内,遵循价值规律,实现确权、估价、交易,从而得以价值变现、价值增值、产业发展。
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艺术馆、学校、书院、媒体等文化单位在数字化之后形成了许多的内部数据库,由于是自己投入、自建自用,就形成了众多的数据孤岛,使用效益和效率都很低。如果把这些数据连到一起,共享、流通、再生产,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能起到聚变效应。那就要求各单位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使用统一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形态标准、标注标准等,以利于后续高效对接。在文化数据外向关联,把众多“小数据库”联网建成“文化大数据库”的过程中,利益机制特别重要。应该避免简单的行政化推进,用好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等手段,激发各方的内生动力。
在这中间版权保护和版权变现、交易是关键因素。而版权要真正产生经济价值,还得看内容的文化价值、传播价值、再生价值,还得有品质和品牌的基础。所以在文化数字化、海量化以后,还必须加大IP化的工作,否则平庸化、天量化的文化内容可能变成拉低文化水准、淹没文化精品的力量。
文化大数据库建设好以后,怎么利用大库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怎么创新文化形态,满足人们在不断迭代的“文化参照系”下不断翻新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就变成一个长期的基本问题了。文化的场景化、故事化、情感化、全息化,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些方向。基于开放多元、文明互鉴的理念,在文化大数据的支持下,各个单位自身的文化资源广泛地与外部资源交合,二次创作、三次创作……N次创作,为产品数量的激增提供了保证。而坚持“数实融合”,增加场景、故事、情感等因素带来的全息化、沉浸式文化体验,又能提升文化品质和综合效果。在这些方面,有的单位已经有成功案例,而很多还只是一些理论上的推演,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创意能力跃升和新商业模式构建。如果能真正把这条数字文化产业逻辑链打通,中国文化产业一定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
要从根本上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长远发展,就需要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鉴于数字文化产业的属性,很难对应到传统学科体系里的某一个学科,建议将其作为交叉学科予以重点培育,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加大建设力度,将数字文博、数字文旅、数字文字、数字文创等方向统筹推进。并且尤其要注意贯通理论与实践,联通高校与社会,融通文化与产业,培养真正适应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
光明网:在您看来,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或者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呢?
蔡尚伟:文化产业在中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突飞猛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化方法论也已初步建立起来。当然,文化产业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在新的发展阶段,用新发展理念,给予新的政策支持,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还可进一步激发出来。
首先是书院文化产业。中国已经进入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尤其需要活化、转化中国固有的文化因素,因应当代人类生活、生产需求,直面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彻底的、系统的现代文明建设。而书院是源于中国、最有中国底蕴、最富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与教育平台。博物馆、美术馆等,实际上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今天,书院文化理应得到高度重视。更何况书院被韩国申请为世界遗产后,中国更应受到启发,重拾书院的价值,守正创新发展书院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几千个书院。源自汉代文翁石室的锦江书院由四川大学及石室中学继承,岳麓书院由湖南大学继承,求是书院由浙江大学继承。如今的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等传统书院和大量的新型书院事实上已经是综合的文化甚至文创、文旅平台,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属性和发展潜力。只是不少传统书院如嵩阳书院、平顶山紫云书院、永嘉书院、万松书院等,还比较依赖门票收入。如果国家能够明确新型书院标准,确立其全民研学载体、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国学教育基地、文化智库与传播平台等功能定位,给予政策支持,书院文化产业定能得到较大发展。
国防主题文化产业也值得特别重视。这个时代尤其需要培育清新刚健的青年文化、国民文化,国防主题、军事主题的文化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清晰可见的。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黄浦军事主题园、大金山国防园等相关文化产业载体都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学习型、功能型游戏也应大力发展。数字游戏具有广泛的爱好者社会基础,行业盈利能力也特别突出。优化其功能,提升其辅助学习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助推游戏产业走好健康发展道路。国内功能游戏先后产出《榫卯》《家国梦》《普通话小镇》《碳碳岛》《绘真•妙笔千山》《我是航天员》《快乐视界星球》等代表产品。但在功能游戏用户规模上,2022年,我国功能游戏用户约为5500万,与全国6.64亿人的游戏用户规模相比,当前中国功能游戏的用户占有率较低,还应继续发力。
此外,还有一些方向也值得社会进一步关注。比如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十几年里,生态文化产业应该大有可为。史志文化产业也有一定发展空间。如此种种,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总之,文化产业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拥抱时代,拥抱未来,拥抱世界,就一定会再攀高峰、再创辉煌!(光明网记者郑彦整理)
相关链接
明路径、强人才,更好地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