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母亲节特辑】母亲节:致敬成都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母亲‖葛丽平

作者:葛丽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4 14:03:11 浏览次数:707 【字体:

致敬成都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母亲

葛丽平

古德有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闺阃是女人住的地方,乃圣贤所出之地;母亲的教育是天下太平最重要的根基。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涌现的无数先贤英雄,他们的背后有着无数伟大的母亲,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悉心教育。这些杰出的母亲,她们的事迹感天动地。

在成都历史上,也有许多杰出母亲。在母亲节来临之机,让我们感受母亲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职责是何其神圣、何其重要,致敬成都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母亲,并向所有伟大的母亲致以崇高敬意!

房妙光

相其夫而成其子的贤母

在南宋朝廷里,有一位来自成都的重臣,名唤宇文绍节,他正直刚毅,对国家局势的分析总是能审而后言、每言中的,因谋虑周密而受到朝廷倚重。此外,他还是南轩门人中追随张栻“最早”“最久”“最著”的一位。可以说,宇文绍节在政治上、学问上的成就,与他母亲的教化密不可分。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母亲,便是华阳房妙光。

房妙光出自华阳房氏,据民国版《华阳县志》记载,她非常聪明早慧,自幼“性明悟,在群儿中独若成人”,年龄稍长后,不但擅长女工,而且对待父母长辈也是极为恭敬孝顺。后来,她出嫁宇文之家,嫁于宇文师说为妻,成为一位恪守家法的贤内助,时常督促夫君“尽职不苟,退则耽书”。

不幸的是,宇文师说早亡。当时房妙光刚32岁,几个孩子都还年幼。面对突如其来的悲痛,坚强的房妙光承续家学,更加努力地敦促诸子用心读书。民国版《华阳县志》云:“自后(妙光)专一教子,昼夜不怠。”她让孩子们以父亲的学问品行为榜样,刻苦用功。如此二十年如一日,房妙光言传身教,教育子女从不松懈。

后来,宇文师说之兄到合州,房妙光则带着几个儿子留在故里,她“教愈力,用愈俭,岁入之余,悉储以听,一不自私”,令其兄嫂极为敬服。在她悉心教导下,诸子成才。当她的大儿子出仕为官时,她勉励长子恪尽职守,“谈上世官业以勉之:且卑廉勤首公,无躁进,无诡随,不以驰惊宠禄为急也。”当小儿子宇文绍节过继给伯祖宇文虚中为孙后,她也是经常告诫儿子一定要尽心尽力。

民国版《华阳县志》称赞房妙光一生不慕虚荣,唯重读书,治家有方,“故家法井井,为成都最”。《文安郡夫人房氏墓志铭》更是肯定地写道:“(房妙光)平生动中准绳,高见绝识,有士大夫所不逮。”

左锡嘉

诗画双绝的华阳孟母

在清末的华阳,有这样一位如孟母一般的贤母,她就是著名画家、诗人左锡嘉。

左锡嘉(1831—1894),字小云,又字韵卿,江苏武进人。她是名门闺秀,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左锡嘉20岁时嫁给了来自成都华阳的曾咏。曾咏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清同治元年(1862),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左锡嘉与曾咏志趣相投,伉俪情深,丈夫的骤然离世给她带来沉重打击。左锡嘉哀痛至极,泣血殓骨,一路艰险地由江西返回四川,千里扶柩回到故乡华阳。

左锡嘉在安葬完丈夫后,面临着要抚养包括曾咏胞弟遗孤在内的三子六女共九个孩子的重任(一说还有一个养子,共计十个孩子),还要供养在华阳老家的公婆,家庭重担一下子压在了这个刚满30岁的女人肩上。此时,家中已无积蓄,只剩下祖上留下来的几间茅屋。茅屋破敝,稼穑艰难,左锡嘉除要学习耕作,还要学习和风俗有异的乡人交往。为解决一家老小的生活问题,左锡嘉将自己的画作标价售卖,还把江南一带“剪通草”的技艺带到成都。人们惊见其绘画之精妙,所剪花鸟之巧思,一时间求购者络绎不绝,左锡嘉也依靠自己的才华和手艺维持着一家的生计。生活虽然艰苦,但左锡嘉始终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她在《乡居》一诗中写道:“遗经授孤儿,识字严句读。画粥思古贤,刻苦企成就。”在左锡嘉谆谆教导下,几个孩子的学业都有精进。左锡嘉考虑到居所僻处华阳乡间,乡里陋塞,不利于孩子们学习,在公婆去世后,她毅然决定将家搬迁至成都城南的学宫附近。然而,在此居住没有多久,左锡嘉又担心孩子们沾染上城里子弟浮华奢靡的不良习气,再次决定搬家,最后将家安在浣花溪附近,与杜甫草堂比邻而居。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左锡嘉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未出阁时就有才女、孝女之称,其诗书画俱佳。她决定成立诗社,率众子女在浣花溪成立“浣花诗社”,其成员以曾氏家庭众闺秀为主。在左锡嘉的引领与倡导下,曾家儿女掀起家庭诗歌创作高潮。左锡嘉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供养全家人的生活重担,还为孩子们撑起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家。她以诗歌之美滤去生活的苦涩,让孩子们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涵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浣花溪的诗意生活也成为子女们最美好的回忆。次女曾懿曾作《浣花诗社歌》,描写当年结社的豪情雅兴与诗歌唱和时的热闹场景。长子曾光煦在为妹妹曾懿所作的《古欢室诗词集》作序中写道:“回忆浣花溪畔,水木清华,楼榭参差,阑干曲折,豪情壮采,觞咏流连,结社分题,追欢如昨。”在良好家庭氛围熏陶下,左锡嘉的子女文化素养都很高,皆能吟诗作画,为世人所称羡。左锡嘉组建的浣花诗社作为清同治中后期成都地区颇有特色与声势的闺秀诗社,在晚清诗坛影响很大。左锡嘉对儿女殷殷寄托,从立身礼义、交友、正直、成材、处世等各方面加以训诫、规范。为使儿女至诚做人,她时常告诫他们“人生忠孝为根本”。她对子女要求严格,尤其是三个儿子,她在诗歌中写道:“男儿立身当自强,礼门义路任周行。正直不为威武屈……玉汝成材多苦心。论交莫近游侠子,处世常敛老成人。”既有左氏的言传身教,又有处世哲学;既饱含了慈母的拳拳苦心,又寄予了厚爱厚望。在左锡嘉培养教诲下,曾家儿女们个个成才,或以政绩显世,或以翰苑蜚声。长子曾光煦,字旭初,选授山西定襄县知县;次子曾光岷,字蜀章,考中进士;次女曾懿,字伯渊,晚清著名医学家,备受时人及后人称赞;三女曾仲仪、四女曾叔俊皆有时名;五女曾彦是著名诗人,著作极多。左锡嘉以孟母为榜样,历尽生活磨难与艰辛,最终将子女都培养成才。她是华阳的孟母,是华阳巾帼中的豪杰。

曾懿

教子有方的传奇医女

在清末的华阳,还有一位极为聪慧的女子。她学习诗文,有“唐音宋派,卓然名家”之誉;她学画丹青,所绘花鸟色丽清新;她学习书法,笔下隶书秀雅俊逸。这便是成都有名的才女、左锡嘉的次女——曾懿。

曾懿天资聪颖,绝好的天赋令她兴趣广博,又无一不精,无论涉猎哪个领域都有所成。而且,不论哪个领域,她都能不忘初心,期待所学所得济世安民,有益于百姓。因不愿看到民众受疾患之苦,便研习医学,成为一代良医,专门著述医书《医学篇》,备受当时医学界重视;国家民族面临危亡之时,她以女子之柔肩扛起救亡图存重担,向天下人振臂高呼,强调女子在救国中应担起的责任,并著述《女学篇》主张女子权利。此外,她还治家贤能,在家政、裁缝、烹饪方面也颇有造诣。

曾懿生活在晚清时代,她随丈夫宦游东南诸省时,目睹了清廷腐败和国事日蹙。她看到列强虎视中华,愤怒其“夹我属国,据我港湾,攘我主权,干我内政”,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心忡忡。在当时革旧维新的风气下,曾懿提出救亡图存应大力倡导女学。曾懿认为,国家兴亡,重在教育,而占据国家人口半数的女子理应在此间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此,她专门编著《女学篇》,教导女子“外而爱国,内而齐家”,大力倡导兴办女学,要求女子应同男子一起“勉力同心,共起竞争之志,以守起天赋之责任”。

曾懿在《女学篇》中,不但论述了兴办女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还阐明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家庭教育和孩童成长的。如《襁褓教育》一章中,她从“防倾跌”“戒恐吓”“教信实”“教仁慈”“勿拘束”“忌偏爱”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婴幼儿教育中务必充分注意的问题。由浅入深,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她指出,有些父母为了制止小儿啼哭,“故作猫声、虎声,使之畏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她更不赞成用一些荒诞的神鬼故事逗哄孩子,认为这样势必会使孩子“暮夜不敢独行,索居不能成寝,畏首畏尾,养成一种葸儒之性质”,其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在“勿拘束”一节中,曾懿提出“小儿居恒好动而恶静,乃天然之体育,于卫生最为有益;切不可阻其生机,亦不可拘束过严,使小儿萎靡不振”。同时她又强调,小孩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超量的运动及过久的静坐都于身体发育无益,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调教幼婴儿的要点,在于依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曾懿还对学校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她主张教育“须不恶而严,循循善诱”,并掌握孩子们的体格强弱、年岁大小等不同情况,分别训诲,“循序渐进,自能事半而功倍矣”。对于学校课程设置,她认为“编定课程,每小时应改换一课,俾脑力可以互用,不至生厌倦之心”。课程完毕,随即放学,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切不可过多增加学生负担,致使阻碍其蓬勃朝气。

她还明确指出,教育者要特别注重自身的表率作用,以模范行动默化学生的气质,从而使之“精神焕发,品行端正,养成益国利民之思想”。

为增强民族之体魄,她还具体地提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还提倡优生优育,倡导母乳喂养,观念很是超前。

曾懿在对几个子女的教育中实践了她的教育理念。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几个儿女都成为栋梁之材。

长子袁励桢,曾做过湖北造币厂厂长、黑龙江政务厅长,后来继承家学做了中医。

次子袁励准,清光绪年间二甲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入南书房,做过光绪帝和宣统帝的老师,光绪末年出任京师大学堂总务长、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总监,辛亥革命后在辅仁大学任美术专修科主任。袁励准诗、书、画无一不精,以收藏闻名于世,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匾额便是他题写的。

三子袁励杰,曾任青岛胶县县长,他的儿子袁行霈于20世纪50年代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第七任馆长。

四子袁励衡,早年做过开封银行经理,后来参与创建了交通银行。袁励衡大女儿袁行洁,后改名袁晓园,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任民国政府驻加尔各答副领事。袁励衡三女儿袁行庄,又名袁行规,笔名袁静,与丈夫孔厥共同创作了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受到谢觉哉、郭沫若高度评价,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量达380万册,并被译成英、德、俄等10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在我国历史上,如此多才多艺又通达医理,并能行医具备救国思维的女子并不多见。曾懿之才能不让须眉,其胸怀堪称医界之豪杰,难得的是她不仅所学皆有所成,还教子有方,子女个个成才,是一位了不起的奇女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葛丽平

供稿: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