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37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26 09:05:18 浏览次数: 【字体:

关于全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以成都市为典型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正是落实这一战略的体现,旨在使广大青年成为城市迭代发展、创新创造的活力源泉。2022年4月,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中青联发〔2022〕1号),强调实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2022年11月,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首次提出我省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目标。在2023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为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干事创业动能,推进全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四川省地方志办联合共青团四川省委以成都市为典型,通过实地调研、集体座谈、个别访谈、文献研讨等方式,深入挖掘成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先进做法,深度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在全省范围内就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出建议。

 

一、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概念

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方式。当前,在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号角引领下,全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呈现“多点开花”格局,其中以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全国试点城市——成都市为典型。

二、成都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先进做法

(一)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强化联席工作机制

成都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的作用,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根本保证。2023年1月,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4年)》,汇聚44个市直部门力量,统筹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二)升级各项配套政策,提供多元化服务

成都市积极升级各项配套政策,以多元化服务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青年就业创业方面,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的通知》;在青年住房保障方面,出台《成都市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暂行办法》,推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12个、房源8200套;在青年子女教育方面,制定并修订《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标准》,并将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全面纳入监管,最大限度保障学员资金安全。

(三)打造宜人宜居城市,提升青年幸福感

成都市致力于满足青年多方位需求,通过推出各类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提升青年生活工作幸福感指数。如打造“未来公园社区”,提出“在公园里办公”理念,并从绿色交通、泛在服务等方面配套多元服务,提供人本化社区新体验。通过打造城市舒适的工作氛围,让青年奋斗者更懂生活的意义。

三、成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青年政策机制还不够完善

一是服务青年的政策机制还有欠缺。现行服务青年的政策中已包含就业创业、住房安居等内容,但对青年热切关注的一些事务,如婚育、养育、赡老等方面还未落实具体政策。二是部门间协同治理机制还有不足。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需政府多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发力,但在具体事务中尚未做到融合衔接,易使青年在办理相关事项时面临“两头跑”“来回跑”的困扰。三是共青团组织的政策协调、学习转化能力还有待提升。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涉及政策设计、地方治理和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等方面内容,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这就对共青团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二)服务青年发展的载体还有短板

一是促进就业的渠道还需加强。创建、建好、建强青年发展型城市,需为青年在城市中提供更多、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平台。目前,成都市虽也有举办毕业季招聘应聘集中推介活动等促进措施,但对青年人才的就业渠道建设还缺乏常态化、固定化政策,在完善供需机制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增强创业服务的机制还需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青年创业是更具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在各大孵化中心建设、项目推介、资金扶持等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距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要求还有差距,在配套的扶持机制、融资机制、税费减免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配套服务青年发展的保障机制还需强化。成都公园城市、文明城市的创建,为青年提供了相比以往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但在就业机会、薪资待遇、房价水平、婚育托育、休闲娱乐等方面,与部分青年的心理预期仍存在不小差距。

(三)激发青年奋进的动能还有不足

一是对青年政治思想与历史文化的教育还需加强。青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力量,需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党的理论政策教育、历史传统与民族文化教育。在教育他们听党话跟党走的同时,还要教育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青年的创新有深厚的根基、有强劲的动力。二是对青年建功立业的引导还需加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需激发广大青年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奋斗,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崭新风貌。目前,对于青年干事创业的动能激发还存在思想引领不够、规划引领不强、氛围创建不浓等情况,需进行系统化全面性加强。三是对青年智慧力量的运用还需加强。青年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人群,用好青年思维、青年智慧,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目前,在引导青年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发展规划、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机制还需加强。

四、持续推进全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依托青年所有,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

进一步用好党委领导下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实现横向跨部门协同合作、纵向对口部门联动支持,更好整合青年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一是促进各成员单位结成紧密合作的协同治理联盟。共青团作为联席会议的协调统筹单位,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政策流、资源流、信息流和执行流的枢纽,应注重培育部门间的协同文化,促进各成员单位结成紧密合作的协同治理联盟。二是积极构建明确的专项协商合作运行机制。针对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休闲社交、身心健康、安居保障等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明确项目牵头、配合部门,成立专项协商工作机构和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明确的协商合作运行机制。三是健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考核激励机制。把青年发展事务融入有关单位工作部署,并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任务的参与完成情况纳入相关部门绩效考核范畴,更好实现协同治理。

(二)聚焦青年所需,进一步优化服务品质

从服务青年出发,系统破解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青年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和短板。一是优化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就业见习、职业规划于一体的常态化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就业困难青年开展定制化职业培训;依托市、区、街道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广泛收集岗位,定期举办招聘活动,协助青年达成就业意向。二是完善创业服务。依托孵化中心建立青年创业培训机构,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创业指导和资金扶持“七位一体”的创业培训服务;对接各类金融机构,面向青年分层分类开展金融贷款服务;出台纳税扣除、税收减免等配套性优惠政策,降低青年创业成本。三是提升配套服务。加大图书馆、方志馆、文化馆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与利用,提高青年文化生活质量;拓展青年活动空间,产业园区同步配套青年便利生活设施,打造青年“15分钟便利生活服务圈”;深入实施安居工程,扩大青年人才公寓入住范围,降低租房补贴门槛;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加快建设社区智慧托育中心,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缓解青年育幼后顾之忧及赡养老人压力。

(三)发挥青年所能,进一步助力城市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关键是要发挥青年所能、展现青年所为、贡献青年力量、诠释青年担当。一是动员青年在培养城市精神气质和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中走在前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城市理论宣传教育品牌;开展网络文明青年守护行动,鼓励青年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带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主动发出“青年好声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年,包括激活地方志“一地之百科全书”功用,在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乡情民俗教育等方面发挥实效,增强青年对城市的了解和热爱,激发青年奋斗初心和拼搏决心。大力开展红色文化青年传承行动、地方特色文化青年弘扬行动,引导支持青年参与历史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发展、百姓文史创作,多方面多途径发挥青年创造性动能。二是动员青年在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走在前列。围绕全省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落实,动员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提高工作质量、创新工作质效;持续发布城市产业发展白皮书和人才白皮书,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推动青年向重点产业聚集;发挥“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突击队”“青年岗位能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青年投身重点产业发展。三是动员青年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走在前列。切实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依托“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载体和青联、学联等组织枢纽,创造更多青年发声载体,增强青年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规范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壮大青年社工队伍,探索青年发展型街区建设,引导青年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公共事务。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37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