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地方志书分类常见问题探讨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1-07-20 08:28:20 浏览次数: 【字体:

高伟明

 

    志书分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科学合理的分类不仅便于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事物发展规律,更能增强志书的逻辑性和可读性,因此志书分类历来被方志学家和方志编纂者所重视。民国时期的方志学家李泰棻认为:“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一部志书的优劣,知其门目,便知其有无鉴别之力。这说明了志书篇目的设置及其重要,而志书分类又是篇目设置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分类不仅是志书纲目设计的前提,而且是内容记述的基础。因此,志书分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志书质量的提高,志书的权威性、使用价值的提高。但同时志书分类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务中如果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握不准确,常常会出现分类不科学的现象。

    一、分类常见问题

    (一)事物领属关系不恰当,不能够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由于对事物的主要属性把握不准,造成分类不当。比如,对党的机构分类,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这说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非是同级党委的简单下属机构。而在现实党政机关办公场所,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同级党委的标牌也是并列的。实务中,某县志书把该县纪委作为该县县委的一个组织机构来分类,显然是领属关系不妥,未正确反映这两个党的机构之间的关系。又如,依照1998年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地方志的篇目设计,应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以符合科学性和现代性的原则”。对记述事物的分类应尽量与国家行业划分标准保持一致。我们看到,在某志书中“邮政储蓄”被放在“邮政”下面。这是典型的以机构归类,而非行业划分,是部门痕迹的明显反映。按行业来划分,二者同属于第三产业,按照事物的主要属性来划分,邮政储蓄属于金融业务,邮政是信函、邮递及其衍生业务,二者不存在领属关系。

    (二)把不是同一等级的事物归于同一层次

    按照志书“事以类聚”的原则,在同一层次上的事物,须档次或者等级相同或相当。比如工业、农业、商业在类别上就属于同一等级。而某些志书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归纳为“政法”篇则不妥。这四者确实联系较紧密,按照过去的实际情况,如此处理,似也顺理成章。但依据我国根本大法《宪法》规定,政府与法院、检察院是平列关系而非统属关系,但公安、司法(司法厅局)仅仅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无法与法检并列;法院、检察院与公安、司法等行政执法部门是工作关系而非平列关系,因此将“公、检、法、司”作为平行并列关系归于一篇,不符合逻辑层次的要求。又如,有志书在“金融”篇中设为机构、信贷、货币、保险、管理等五章。这五章的内容应该是平行并列关系。但金融是一种产业,按其产业要素分类,应分为机构、业务、管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信贷、货币、保险三章属于金融这一产业的业务外延,即是具体业务行为,不可上升与机构、管理在同一层次。

    (三)分类不能自成体系

    地方志书要求记述事物要素齐全,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记述的事物由众多子事物组成,由于每个子事物具有各自属性和特征,为了完整记述该事物,可以从不同侧面或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但不管采用那种分类标准,必须自成体系,不能造成分类不清,自我混乱。例如,某志书设置了概述、地理、人口、农业、工业等篇,地理篇下设置建制沿革、自然地理两章。因为人口可以作为人口地理纳入地理之中,人口就不应该和地理平行,因此,这样分类就破坏了前后的一致性,不能自成体系。修改的方法可以在地理下设置建制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使之与农业、工业等平行;也可以平行分类为建制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这两种分类方法都能使之自成体系。

    (四)事物分类标准不统一,造成记述交叉重复、漏项、详略处理不当或者体例结构不统一

    例如,某县志的“教育结构”之“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四节是按照教育类别来划分的,但第五节“民办教育”是按照办学主体性质来划分的,出现了标准不统一问题。这样会给读者造成国办教育缺项的感觉;还会导致民办教育记述的内容与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内容交叉重复。同样该志书在“教育”篇中,设置了教育结构(具体记述内容为学校、学生——受教育对象)、教职工、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普及初等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招生等7章。实际上教育结构、教职工、教育管理、教育改革、办学条件这5个记述对象在此处的共同属性为教育不同要素,因此是按照教育事业的体系要素划分类别。但其他3个记述对象“普及初等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招生”记述的主体都是受教育对象,是教育要素——教育结构的具体内容,与前5个记述对象的分类标准范围不一致,造成记述重复、分散。再如,某志书在“交通通信”篇中,把“交通”按照事物自身发展体系设节为公路、铁路、航道、桥梁渡口、运输、管理6节,而与“交通”平行的“通信”设节为机构、邮政、电信三节,基本上按照业务类别设节,显然与“交通”设节的分类标准不同,造成了体例结构上的不一致。

    (五)分类未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

    篇目设置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科学合理分类的重要内容。有的志书在记述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鲜明的事物时,没有单独设置,或升格,或前置,而是分散于相关部门中记述,不能较好地集中体现时代、地方特色。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保障受到社会、公众、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应该说现代社会保障是时代产物。但某些志书把原本属于社会保障内容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分别各自归于不同篇章节中,分散于各相关部门中记述,使得记述支离破碎,部门志痕迹浓厚,从而弱化了社会保障这一时代产物的社会作用。同样,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的过程,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节能减排、外出务工等极具时代特征的事物,在一些志书中没有专门归类,集中记述。还值得一提的是,住房这一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尤其是房改后,住房价格、房地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但能对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事物进行集中充分反映的志书并不多。以上说明时代特色问题,在地方特色方面,就结合当地实际,很多志书做得也不好。比如,在记述金融时,不少志书详细记述了全国都相同的存贷款利率、汇率等内容,本地特色不突出。

    二、分类不科学对志书质量的影响

    分类不科学,影响志书的资料性和著述性。归类科学、类名精准的分类可使编撰者准确地把握记述对象的性质定位和写作范围,对提炼资料主题、详略处理、避免重复极为有利。同样归类科学、类名精准的分类使得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可使读者快速、准确地把握记述对象的主题以及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达到增强志书著述性目的。比如,某县志设置了“经济综述”和“经济管理”篇目,但仍然把经济管理和扶贫开发的内容归类于“经济综述”篇中,这样使编纂者可能将经济管理和经济综述内容范围交叉重复,也给读者造成混乱感觉,影响志书的著述性。在具体记述中分类混乱,同样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困难,极大影响志书的著述性和资料性。例如,某志书在经济结构一节中有如下记述,“在商品流通方面,2005年国有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集体和股份制商业社会消费总额占全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220%,私营及个体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7%”。国有、集体、私营及个体属性本质是生产资料的性质,很明显此处是按照生产资料归属权划分经济结构的。而股份制是生产资料的具体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各种不同性质资本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资本可以是公有制也可以是私有制,因此股份制企业包含了国有、集体、私营及个体等所有制形式,此处将集体和股份制混在一起,影响了志书的资料性。因为集体企业与股份制企业是交叉重复的,因此国有、集体和股份制、私营及个体百分比相加不应该是100%,而此处百分比相加却是100%,影响了志书资料的真实性。

    三、要使志书记述事物分类科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记述对象的准确定位是科学分类的前提

    科学分类,就是依据志书记述事物的不同属性或其特征,将不同本质属性的事物分别开来,把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排列有序、组织合理的有机整体。要科学地划分,正确地归并,首先是对记述对象的本质属性有准确的认识,正确的定位。例如经济综述是从宏观上记述本地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成果,而经济管理是从微观角度对经济发展行使调控、监督、管理,是政府管理职能之一,二者不在同一层次。同样扶贫开发也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具体手段和措施,也是从微观角度记述经济活动。把经济管理和扶贫开发的内容归类于“经济综述”篇中,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把握经济综述和经济管理的本质属性。“人民生活”主要是指境内居民的物质生存状态,在经济类中,它不属于一、二、三产业,也不属于综合经济管理。因此它应归入“综合经济”范畴。有志书把它归入“人口”篇,这是形而上学的归类。

    (二)统一划分标准,是科学分类的基础

    划分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建立分类标准是划分的前提。志书记述事物的分类,其关键是确定一个标准,一划到底。切忌用两个和两个以上标准去划分同一事物。如“钢铁生产”,以产品为标准,可分为“铁”、“钢”、“材”三大类;以工艺为标准划分,可分“冶炼”、“压延”两大类。如果同时使用两种标准划分,那么就会得出这样几类,炼铁生产、炼钢生产、初轧、型材、板材、管材、线材。这种分法,极易出现内容重复,层次混乱,不仅是分类不科学,而且给编撰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做到以事归类

    由于志书的基础资料稿都是由各部门提供的,有些业务涉及到多个部门,由于每个部门提供的材料都是站在自己的部门的角度进行撰写的,加之编纂人员对行业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储备上的局限性,使本应全面、系统反映的事物,被简单的形式化而变成了各工作机构、生产单位等部门工作的反映。因此,科学分类必须打破部门管理的界限、法人分类的界限,实现地方志的规范分类,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接轨,建立按照事物的本质属性分类的体系。

    地方志书的生命力在于其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在于其可读性和质量。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是提高地方志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志书是某一地域内的百科全书,涉及知识领域众多,内容广泛。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学习、深化的过程,地方志编纂者必须以积极学习的态度、活跃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提高志书的科学分类水平,提高志书的著述性和可读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