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 12:50:20

1961年四川大事记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大事记》 发布时间:2019-10-07 19:31:25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日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联合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以下简称《四川 大事记 》)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四川大事记》正文70余万字、图片300余幅,客观记述了1949年10月至2019年6月间四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领域的大事、要事、特事、新事,充分反映了四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伟征程中,艰苦探索、锐意进取的辉煌历程和发展成就,系统回顾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凝结的经验和启示,大力弘扬了四川人民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勤劳朴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永不停息的精神面貌和奋争气质,将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文化支撑。

自2019年9月24日起, “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搜狐号及四川省情网逐年发布《四川大事记 》全书内容 。

如蒙垂爱转载,请标注“来源: 方志四川” 。





1961年四川大事记

1月19日 省委将1960年12月4日作的四川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的部署》,作修改后发到各市、地、州、县委。该部署再次强调,将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改为以管理区(生产大队)为基础的公社三级所有制健全起来,稳定下来,至少稳定七年不变。

1月28日—2月6日 四川省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着重研究贯彻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中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问题,决定大幅度停办“大跃进”期间发展起来的中等专业学校。会后,全省中等专业学校(不包括中等师范学校),由1960年的277所降为96所。1961年内,全省停办学校4万余所,减少学生473万余人,其中高等学校从73所、472个专业调整为47所、335个专业。至1962年,中等专业学校降为70所,在校生压缩了52.9%,其中农业职业中学学生由9万余人减到1000人;高等学校调整为28所、208个专业;小学在校生压缩了41.9%。“大跃进”以来新建的高等学校绝大多数撤销,“业余红专大学”和其他职工业余学校、技工学校、农民学校停办。

1月 为加速货币回笼,稳定市场,并满足部分消费者需求,四川在成都、重庆、自贡三市开展高级糖果糕点的高价供应业务。5月,这一业务扩大到专署所在地及重点县。1962年,高价供应的品种扩大到自行车、手表、怀表、酒、卷烟、针棉织品和饭馆菜品。随着市场情况好转,高价商品逐步调低价格,品种逐渐减少,至1964年下半年,高价供应完全停止。

2月1日—10日 省委在重庆召开地委书记会议,根据中央1960年12月北京工作会议精神,主要讨论农村整风整社问题。会议认为一个多月来,在第一批重点整顿的“三类社”,约有70%左右被敌人篡夺了领导权,现在大部分公社的领导权已从敌人手中夺回;决定2月份的整风整社以退赔为中心,抓好1960年的决算分配和“三包一奖”“四固定”等工作。7日,省委把第一批整风整社运动和进展情况部署向中央作了报告。13日,省委发出在全省开展整风整社运动的指示,笫二批公社的整风整社运动随即展开。这个指示还根据中央规定,通知各地给社员划自留地。

2月11日—13日 省委在重庆召开第十四次全会,传达贯彻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精神,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全会讨论了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决定缩短基建战线,投资总额定为10.96亿元,比1960年预算减少26%;钢产量122万吨、生铁234万吨,均保持1960年水平;加强煤炭和运输,原煤产量要求达4450万—4500万吨,增长20.3%—21.6%;粮食产量2355万吨,增长7%;棉花7万吨,增长40%以上。会议提出了各方加强支援农业的任务。14日,省委批转了这一计划。

2月20日 省计委党组、省劳动局分党组向省委作出《关于从各方面节约压缩劳动力加强农业战线的意见》。意见初步拟定:从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国家调用的民工、社办铁厂职工及普通中学、专业中学的在校学生中,压缩50万人。此外,还准备把城市10余万自流人口清理回去。节约压缩后,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职工保持在450万人,城市人口(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职工450万人)保持在1000万人左右。3月2日,省委对上述意见正式作出了决定,规定县及县以上各系统和部门在3月底前压缩50万人,区以下压缩50万人。至1961年末,尽管压缩了职工101万人,城镇人口实际只减少了66万余人,年末人数仍比1957年多16%。

2月21日 省委作出决定,要求彻底实现退赔兑现,掀起退赔高潮;要求所有的县委,根据“破产还债、彻底兑现、退光赔尽”的精神,从县级领导机关开始,带头退赔。从公社成立以来,各级平调的财物,除1959年已消退的外,凡是没有清理的,或已清理、算了账,打了欠条,拖延未付的,都必须进行清理和偿清。全省农村随即开展退赔公社化运动中平调农民财物的工作。至年底,共退赔农民6.2亿元(包括“期票”2.69亿元),约占平调资金的一半。

3月9日 从当日起,省文联先后召开七个小型座谈会,讨论在文学艺术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问题,百余名文艺工作者参会。

3月18日 鉴于全年全省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相差达6亿元,其中粮、油、肉、布、针织品、酒等主要商品比1960年减少了4亿元以上,省委对安排人民生活和稳定市场问题作出规定:日用工业品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等必须纳入计划,统一安排,按时兑现;城市工矿区要抓好副食品生产;对群众必需的主要商品实行凭证或按计划供应,部分商品实行高价敞开供应;压缩集团购买力,在1960年基础上再压缩40%。同时,决定成立四川省人民经济生活领导小组,要求各地也成立相应组织。

3月28日—4月9日 根据中共中央广州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在重庆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人民公社的性质问题,讨论和部署解决社员与社员、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介绍了南充火花公社关于供给部分与工资部分实行“三七开”、南充潆溪公社关于“三包一奖”的经验;学习讨论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4月8日,通过《关于贯彻“六十条(草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初稿)》;对公共食堂问题,决定“目前暂不宜作大的变动,可按中央条例的精神进行试点,再讨论确定”。会后,省委负责干部分赴基层单位进行调研。

3月29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到四川调查研究。朱德在川视察了成都、宜宾、自贡、内江等地的一些工厂和人民公社,并派一调查组去灌县调查手工业生产情况。5月1日,他在成都接见了农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后去陕西。返京后于5月9日致函毛泽东,指出四川省委当时“对食堂问题还没有深入地了解”,说四川农村的公共食堂是“两道烟”,即在食堂做一道,社员打饭回家再做一道,对人力物力浪费不少。



1961年4月14日,朱德视察宜宾造纸厂(图片来源:2019年7月12日《宜宾日报》)

3月 锦江宾馆建成开业。这是当时成都最高的现代建筑,和锦江大礼堂、锦江大桥一起构成成都的标志性景观。



1961年3月,锦江宾馆建成开业。图为锦江宾馆和锦江大桥

4月1日 省委批转《南充潆溪公社进行“三包一奖”的情况报告》。包的办法,实行预包预支,年终结算。这一办法在全省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队的积极性。

4月上旬 四川盆地普遍出现干旱,至6月下旬盆地西部旱象解除,随后又出现大涝;东部地区持续干旱,3月—8月出现夏伏连旱。

4月21日 省委在重庆召开地、市、州委工业书记会议,讨论煤炭、钢铁生产问题,学习讨论重庆鱼田堡煤矿、永川煤矿等7个单位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和包产相结合的经验。5月7日,省委转发了李井泉关于工业方面试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和包产相结合的办法给毛泽东的信;17日,省委批转重庆鱼田堡煤矿党委、永川煤矿党委、荣县奥水河煤矿党委关于试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和包产相结合办法的三个报告,要求首先在煤炭、矿山、冶炼、运输等方面迅速推行。

5月8日 李井泉就粮食问题给毛泽东写信,报告全省粮食情况和口粮安排办法,信中说:“我们对于粮食分配的原则是,大队统一掌握粮食,各级共同负责保管,按低标准供应,分期分配到户,超产队适当增加口粮,奖励粮按照工分分配。”

5月11日 李井泉就公共食堂试点情况给毛泽东写信,主张“对于没有条件办或办得不好,群众要求散伙的,应该坚决帮助他们散伙;对办得好,群众真正坚持继续要办的,应该帮助他们办好。”16日—23日,省委召开各地、市委负责食堂试点工作干部座谈会,研究试点工作的情况和问题,讨论李井泉关于食堂试点情况给毛泽东的信。会议纪要宣布“食堂是群众消费的一种形式。生活消费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自由选择。办不办食堂,办什么形式的食堂,应当完全按照社员的意见和是否有利生产、便利群众来决定。”7月12日,省委发出指示,取消人民公社分配中的供给制,不办食堂。全省公共食堂随即全部解散。

5月13日 李井泉就恢复供销合作社试点工作情况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更好地联系国营经济与人民公社经济,发挥集体商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恢复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是完全必要的。”12月9日,省委发出文件明确规定要求各地迅速恢复供销社。

5月17日 省委批转内江地委《关于内江县四合人民公社尖山生产大队发展私有养猪情况的报告》。省委在批语中强调指出:有了内江县四合人民公社尖山生产大队发展私有养猪的经验和苍溪白山人民公社集体养猪的经验,便可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此后,四川绝大多数集体所有猪只下放给社员私养,并实行派购和奖励政策,调动了社员养猪的积极性,多数地区猪只下降趋势停止,少数地区还有回升。



1961年6月,四川省各地分期将饲养的猪只下放给社员私养或改为公有私养(图片来源:《20世纪四川全纪录》)

5月29日 省委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认真进行调查工作指示信的决定,要求县级以上干部,首先是第一书记,要亲自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种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养成民主作风。此后,省委领导以川东片和川西片分工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各自在片区范围内召开会议进行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

6月20日—7月8日 省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着重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会议指出,四川两年多来一再刮“共产风”“造成农业减产,工业和其他方面也搞不上去的严重恶果”;“农业落后,有天灾、人祸和阶级问题,但从全局来说‘共产风’是主要的”;1959年“反右不应扩大到县以下,应在县以上,哪里有右就在哪里反,但主要反左”;“一部分地区反右倾后,又反瞒产私分,造成了损失”;在厂矿“不应采取‘火线整风’的办法”。会议传达了毛泽东对四川工作的批评“见事迟,转得慢”,认为产生这个缺点最根本的经验教训是“缺乏调查研究”。会议要求对“两年来处分不当的干部”进行重新审查,还以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为中心,学习讨论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6月25日—29日 川西连降大暴雨,绵阳、温江地区和成都市的39个县受灾,暴雨中心绵阳、江油一带一日最大降雨量250毫米,三日最大降雨量达425毫米,涪江、沱江、岷江同时发生特大洪水。受灾县死亡1000余人。

7月8日 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压缩城镇人口的指示,决定在1961年1月—4月节约压缩60余万人回到农业战线的基础上再压缩81万人,压缩的重点是全民所有制的县属工业、城乡人民公社社办工业及中等学校学生。9日,省委又就精减对象、精减人员的待遇和安置工作等发出补充通知。

7月13日 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手工业35条”精神,制定《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修正稿)》,纠正“大跃进”中城乡手工业过多过早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错误。10月10日,省委对调整手工业所有制的若干具体问题,作出补充规定,要求加快进度,在12月底前基本结束这一工作。1962年5月,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决定:凡是1958年以后由集体和个体上升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一般都改回集体或个体经营。

7月17日 为使农业税负担适应农业连年下降的情况,省委批转财政厅关于调整1961年农业税负担的意见,确定1961年全省正税连同附加税为大米29.7亿斤,折合稻谷41.54亿斤,征收额比1960年减少了稻谷19.84亿斤,比1957年减少了稻谷20.52亿斤,是建国以来的最低征收额。

8月6日—9日 省委召开地、市委财贸书记会议,讨论粮食问题;9月20日,召开地委书记会议,再次讨论粮食问题。两次会议的情况均报告了中央和西南局。报告指出:1961年粮食问题上的困难比1960年度还大;粮食收支满打满算,无丝毫余地,国家已无粮食库存;缺粮户全省平均占总户数的30%左右,平均约缺口粮90天至120天。

8月12日 省委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带领全省人民开展生产自救,节约度荒。要求大种蔬菜和大搞代食品,并决定在农村再压20%的返销粮,在城市压缩人口和压缩粮食供应指标,以稳定粮食形势。对大春粮食的分配,实行多产多留,承认差别,但差别不要过大,要以丰补欠。11月3日,再次发出紧急指示,指出全省约有30%的地区,群众生活得不到保障,缺粮面一般均在40%—50%以上,有的达70%—80%;强调要进一步贯彻生产自救方针,切实安排农村群众生活。

8月27日 省委批准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社员自留地划拨情况的检查报告。省委在批语中指出:社员耕作自留地,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部分,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助手,对于调节社员生活,发展社员家庭副业,发展私养猪只,以及救灾度荒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要求各地在近期内对社员自留地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普遍检查,没有划够的应立即按规定补足,划得过多的待社员种植的作物收获后,再按规定适当加以调整。



1961年8月27日,省委批示恢复农村自留地。图为当时农民自留林权证(图片来源:《20世纪四川全纪录》)

9月21日 省委批转省计委党组《关于进一步压缩基本建设战线的报告》。该报告提出对基本建设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的调整压缩,以利于当前的工农业生产,以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突击保留下来的几个对当前生产关系重大的项目。调整后,1961年安排的460个项目,除去已完工87个外,确定再缓建220个项目(其中大中型项目17个),收尾及转入生产的项目85个,列为维持的项目10个,继续施工的项目56个(其中大中型项目15个)。全年基本建设投资从1960年的22.53亿元下降到8.40亿元。

9月23日 冶金厅召开地、市冶金局长座谈会,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进一步安排落实企业的调整工作。全省冶金企业从1961年初起进行关、停、并、转、撤,至年底,全省铁厂由1960年底的263个压缩到123个,铁矿山由243个压缩到99个,小钢厂由20个压缩到3个,有色金属企业撤销70个。



1961年,大批小钢铁厂下马。图为一小钢厂生产车间(图片来源:《20世纪四川全纪录》)

10月25日—11月8日 省委在重庆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庐山工作会议精神,讨论了整顿企业和工业整风、农村整风整社、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等问题。13日,省委印发《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讨论纪要》,确定以基本上维持管理区(生产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保留大队部分分配权的“大包干”办法,作为解决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笫一步。

10月 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在国民党军统局重庆集中营所进行的斗争。小说出版发行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1961年10月,长篇小说《红岩》出版。图为《红岩》封面(图片来源:《20世纪四川全纪录》)

11月10日 省委发出《关于今冬明春继续开展农村整风整社运动的指示》,要求在整风整社中,首先应当在分配和耕牛、林木所有权等方面,扩大生产队权力;认真做好1962年的“包产定购”工作,把粮食征购和棉花、油料等收购任务定到生产队;所有耕牛下放给生产队,林木所有权,除原属乡、村所有林或只宜公社、大队经营的成片林木外,其余都应下放给生产队。

同日 省委发出《关于以“五定”为中心整顿企业 开展工业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工业部门和国营企业,根据中央《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精神,以“五定”为中心,整顿企业,开展工业整风。指示要求各企业积极努力,坚决实现调整后的生产指标。这次整风的开展,使被“大跃进”打乱的工业生产秩序开始得到恢复。

11月12日 省委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的计划》。该计划提出:对全省能够参加轮训的1700余名相当于县委书记以上的干部,采取到省委党校学习等多种形式,至1962年前普遍轮训一遍;县委书记以下干部,分别由地、市、州委和县委负责轮训。

12月11日 省委就调整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决定以“一包”(包粮、棉、油料等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总产量、总收入和主要副业产品收入)、“两定”(定国家粮食、棉花、油料征购任务和大队提留机动粮;在总收入方面,定农业税和上缴生产大队的公积金、公益金、生产费和行政管理费),余粮余钱归生产队的办法,作为“实行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主要形式”。这一规定是对之前省委在重庆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时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讨论纪要》一次具体明确的内容上的补充。

12月19日 省委发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教育 进一步整顿农村集市贸易 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的紧急指示》,要求立即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教育、整顿农村集市贸易、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的群众运动,切实加强市场管理,堵塞各种漏洞,坚决把高物价压下去。根据指示,21日,成都市出动警力及居民10000余人,在市内抓获“投机倒把分子”1111名。全省4600余个场镇分两批进行了整顿,于1962年结束。

12月21日 省委决定:1962年压缩城镇人口50万人,第一步压缩22万人(不含厂矿“五定”后减人数),争取1962年春耕前完成;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再提出第二步压缩方案,整个50万人的压缩任务,争取在1962年夏收以前全部完成。

1961年 金河磷矿正式成立。1963年12月,马槽滩矿区建成投产。1976年2月,岳家山矿区建成投产,金河磷矿基本建成。1979年,金河磷矿实现机械化后,成为四川最大的磷矿生产基地和全国六大磷矿之一。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大事记》(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编,2019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大事记》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