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陈智林:用川剧讲好四川故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09 14:28:22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陈智林

用川剧讲好四川故事

陈智林

四川省成都市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先后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荣获中国政府文化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等国家级大奖。作为川剧的领军人物,陈智林曾在《巴山秀才》《易胆大》《草民宋士杰》《草鞋县令》等作品中成功塑造秀才孟登科、名优易胆大、书吏宋士杰、县令纪大奎等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陈智林15岁开始学习川剧,对于初学者来说,年龄越大就代表要吃的苦越多。但陈智林没有放弃,他从跑龙套开始做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寒来暑往,一刻也没有放松练习。除日复一日坚持练基本功外,他还认真钻研每一个角色,致力于用“情”演活每一个角色、用“心”演好每一场戏。

春去秋来,来鸿去燕,陈智林的表演更加精进,演绎的角色更趋惟妙惟肖,最终赢得满堂喝彩。现在的他早已能在咫尺戏台、方寸之地,熟练唱作胜败兴衰、贵贱荣辱,演绎角色累太苦,他都笑着说:“塑造巴山秀才让我心力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憔悴,但每次演出都感觉自己在脱胎换骨”。

《巴山秀才》是他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智林认为只有不断追求完美,才能让观众一次次度梅”的作品,里面的主人公是个瘦弱的文人感受到不同的东西,才能吸引观众。秀才,为能更加贴合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他用陈智林的精益求精体现在每一部作品中,50天的时间减重13公斤。看着舞台上的孟秀才凭借着对角色的丰富演绎,作品《易胆大》荣从明哲保身,到逐渐醒悟、仗义鸣冤,到最后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及七项单项奖、不识阴谋被下毒杀害,观众的心也泛起层层涟2005—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漪,跟着他的演绎哭笑怒骂。

每一次的演出,他都全身心投入,即使大汗在《草鞋县令》这部作品中,陈智林反复淋漓到湿透几层衣服,即使身边人都在感叹他太累太苦,他都笑着说:“塑造巴山秀才让我心力憔悴,但每次演出都感觉自己在脱胎换骨”。陈智林认为只有不断追求完美,才能让观众一次次感受到不同的东西,才能吸引观众。陈智林的精益求精体现在每一部作品中,凭借着对角色的丰富演绎,作品《易胆大》荣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及七项单项奖、2005—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以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在《草鞋县令》这部作品中,陈智林反复揣摩人物内心,运用“赶锤”“抢背”等川剧特有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尽显花甲之年的纪大奎不计个人安危与得失的务实为民情怀。《草鞋县令》成功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陈智林带着一双草鞋踏遍祖国半壁河山,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川剧艺术。

守文化经典激川剧活力

陈智林认为“振兴川剧”不是一个空口号,某种程度上,“振兴”就是守正创新。面对新的审美观念、新的审美态度,关键是要让好的东西存活下去,激发出它新的生命力。川剧振兴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尊重川剧艺术本源,继承先人的文化基因,延续川人的文化血脉,也要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审美,激发新的活力。

如何守正创新?川剧作为四川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要用四川的语汇、四川的腔调、四川的本色来演绎四川故事。一方水土涵养一方文化,川剧不能脱离巴蜀之地、川人的文化脉络进行创新。

川剧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走上振兴之路,不断与时俱进,从舞台到灯光,在不影响演绎的前提下,引入现代技术。比如以前用火把营造光效,而现在用灯光,灯光又使川剧表演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同颜色的灯光打在人物角色身上可以展现人物不同的心境。

守正也可以是守旧,旧有事物也有价值,历史的痕迹就是剧目的价值所在,很多优秀的作品需要在历史中不断沉淀,才能拥有厚度。川剧经典流传了这么久,是难以替代的,比如川剧中演绎的岳飞、文天祥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这些内容永远都不会过时。

川剧振兴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观众欣赏。不知何时,川剧与普通人之间隔了一道屏障,在10个人里问“川剧好不好看”,9个人都会说不好看,再一问,说不好看的9人根本没看过川剧,这样直接下结论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至少应走进剧院看一看川剧,看过之后,才能发现川剧的魅力。

戏剧本身一直在变革中常存常新,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经历了不同风格、流派的兴衰变迁。陈智林建议从事川剧管理、创作演出的文艺工作者,对川剧现阶段面临的暂时困难,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科学评估、正确判断,从中找到实现川剧发展振兴的有效途径。要有“守旧”的耐心和信心,要坚信,川剧这一融入川人血脉深处的艺术样式必将再度激发新的活力。

育川剧青年建文艺川军

川剧底蕴深重,凝聚了巴蜀儿女的文化智慧。川剧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人,陈智林希望能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走进川剧文化、了解川剧文化、传承川剧文化,让川剧文化有生生不息的发展源动力。

与年轻人的思维接轨是川剧发展重要的一环,川剧教学应与时俱进,从“90后”“00后”的思维角度去思考,站在“00后”甚至再以后的人能接受的角度,找到教学途径,找到能与新时代的年轻人接轨的方式,这也正是陈智林等人在做的事情。

川剧最大的魅力在于,用川剧的情怀带动大家的情感,让大家在娱乐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方向和快乐。用情怀与当下的年轻人建立起一种连接,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被川剧影响,喜欢上川剧,传承川剧艺术。

陈智林作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有一个理念就是让川剧进校园,把高雅艺术推进各大高校,事实也是如此,省川剧院是最早把川剧这一传统艺术推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艺术院校。

在省川剧院的工作让他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按照社会的需要进行培养,才能吸引更多想来学习川剧的人。而他在四川艺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也是如此,作为院长,他重视学生的“学、创、演、赛”,产教融合,让学生提前适应、更好满足社会需要。

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地方戏剧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无疑是好的契机,给川剧发展也提供了很好的环境。现在学习川剧的学生数量正逐年恢复,川剧招生人数从过去的数十人发展到如今300余人。

学生的增加,反向带来教师数量的增加,四川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专业教师团队,采取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齐头并进的方式,为省内各大川剧院团培养和输送了不少新生力量。陈智林本身就是具有天赋的小生演员,有着好身材、靓扮相、美嗓子,他认为学艺术的天赋几乎决定了是否从事这一行业。

陈智林在演出之余还带着学生参加实践,不管大戏小戏,有合适的角色都会带着学生一起演。在新创小戏《火塘》,大幕戏《龙兴鼓声》《信仰》等剧里,都可以见到陈智林和他学生的身影。2022年陈智林当选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更大的责任激励着他在方方面面以更高和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希望在未来能够培养壮大一支品德高尚、技道均衡的“文艺川军”。对于年轻的后辈,他希望他们在未来不仅仅是获得艺术上的成就,更是品德上的成功。

不光要求学生如此,他自己也如此,在修炼艺术的同时,坚持做好“人”。几十年的风雨走来,让他深感只有做好了人,做艺术才能事半功倍。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陈智林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天下志鉴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