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剧志音频>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1:29

【川剧志音频】《川剧的前世今生》第17集:川剧变脸之扯线变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6 20:11:30 浏览次数: 【字体:

喜怒哀乐一张脸,转瞬即可变换万千。作为川剧的独家绝活,“变脸”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川省志·川剧志》,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川剧变脸技法中以脸谱变化为特点的“扯线变脸”,又称“扯脸”。

扯脸,是一种在表演中用拉线的办法逐次揭去叠压于演员面部的薄绸面具,以迅速改变人物容貌的表演特技。

据说扯脸技法是在清代嘉庆年间由文武小生康子林所创,这个技法第一次运用呢是在川剧的传统戏《归正楼》当中。此剧的主角贝戎是一个武艺高强,善于乔装的江湖豪侠,他经常因为劫富济贫被官兵追捕,但是次次都能通过易容、变脸术而逃脱。饰演贝戎的演员在这出剧中,有前后六次的变脸表演。

《归正楼》剧照

前三次变化出现在本戏的前半段《闹当》一折,贝戎为路人表演乔装易容术,他连续三次分别变作青面红发、戴着绿袍烟毡帽的强盗;须鬓如雪,穿着黄开氅戴蓝梳帽的老叟以及青巾蓝衫的白面书生,这三次变脸,演员是用“耍脸壳”也就是“戴面具”的方式完成的。

而本剧中的后三次变脸则出现在《奔途》一折,贝戎因打劫解送朝廷的银子,遭到官兵追捕,他在逃亡途中三变其身才得以脱险:出场时贝戎以蓝色脸谱亮相,第一变变为红色脸谱,第二变变成了黑色脸谱,最后一变又换了半截脸谱的“霸儿脸”,在这三变中,饰演贝戎的演员使用的就是“扯线变脸”的技法,而他所使用的四张脸谱,则象征了贝戎的义侠身份以及豪放、忠勇、刚正的性格特征。

从康子林创造扯脸技法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技法都只是用在川剧《归正楼》当中,直到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川剧戏剧家席明真、表演艺术家阳友鹤相继对川剧大型神话剧《白蛇传》进行了整理改编,在《金山寺》一折里,成功的借鉴了扯脸的表现手法,才使得这个技法得以发扬光大。

民国时期,康子林(右)、周慕莲(中)合演《断桥》

《金山寺》又名《水漫金山》,讲述了许仙被软禁于金山寺后,白蛇找法海讨要丈夫,却被法海拒绝,青蛇号令众水族涌动江水,水漫金山,法海则请来了天兵神将捉拿青白二蛇,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这折戏以展示川剧的武功、绝活为特点,不仅有众多集体的武打、舞蹈场面,还有白蛇、青蛇的“双人托举”“滚禅杖”“钻火圈”;韦陀的“踢慧眼”、小沙弥的“耍佛珠”、紫金铙钵的“变脸”等绝活表演。再加上这场戏里的角色不是虾蟹鱼蚌就是神佛妖魔,他们的服饰与造型千姿百态、光怪陆离,整个舞台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充分显示了川剧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而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紫金铙钵的“变脸”绝技。

紫金铙钵本是法海用来罩慑白蛇的法器,本剧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它塑造为一个手持铙钵的神怪形象——“钵童”。为了形象的表现这一神话人物的狰狞、怪诞、凶狠、残忍等特征,钵童在表演当中会运用扯脸的特技,变换很多次面孔,比如,出场时,钵童用的是绿蓝相间的脸谱,在与白蛇的打斗中,它的脸谱依次变为红脸绿眉、蓝脸金眉、黄脸、白脸黑眼,最后以白脸、笑眼、红颊的钵童本脸追杀白蛇下场;当它第二次出场时,演的是追杀的过场戏,它以白色本脸亮相,跺脚之间突然变成黑脸白眼追下;再次出场仍是白色本脸,在它与白蛇相遇的一刹那变为了金脸、浓眉、络腮胡;最后,白蛇、青蛇率领的水族败退时,钵童的脸谱再次还原为白色本脸。伴随着剧情的发展,钵童这一角色将变脸特技与川剧的身段技艺融为一体,清晰地表现出钵童寻找白蛇时的张狂、发现白蛇时的激动、自以为罩住了白蛇时的喜悦、发现钵内没有白蛇时的恼怒等情绪变化过程,具有十分强烈地舞台视觉效果。

可以说,正是《金山寺》中的这一段“扯线变脸”的表演,让《白蛇传》这出戏在川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声名远播,直到现在,它依旧是国内外知名度最高的川剧代表性剧目之一。

《四川省志·川剧志》带您感受川剧的魅力。

本节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感谢“杜建华工作室”杜建华研究员特别指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指导: 杜建华

监制:王 祎

策划:凌 飞

撰稿:杨 睿

主持:葵 葵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朱丹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