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集 ​词圣苏轼(2)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22 08:49:31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24集

词圣苏轼(2)

­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4集-词圣苏轼2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4集-词圣苏轼2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继续与您讲述词圣苏轼的故事。

公元1079年,是苏轼命运急转直下的一年。这一年他奉命调任湖州,依例向神宗皇帝呈交了《湖州谢表》以示感激。这本是一篇礼节性的公文,却因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羊小民”等句,被新党势力曲解为对朝廷的愚弄。他们以此为由,要求神宗严惩苏轼以儆效尤。

此时,王安石已被罢相,朝堂被吕惠卿、李定、舒亶等奸佞小人把持,一片乌烟瘴气。神宗接到弹劾后,下令御史台将苏轼逮捕入京受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面对李定等人的穷追猛打,苏轼的处境岌岌可危。不过他并非孤立无援。民间,杭州、徐州、密州的百姓纷纷做“解厄道场”为他祈福;官场中,苏辙不惜以自身官爵为兄赎罪,张方平、范镇等元老重臣也纷纷上书力保苏轼。甚至,连昔日政敌王安石也上书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后宫中,太皇太后曹氏与太后高氏同样为苏轼求情,希望他能免于一难。神宗皇帝深知苏轼在士人中声望崇高,若真将他处死,必将招致千古骂名,于是决定从轻发落,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同时,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至此,“乌台诗案”落下帷幕。

公元1080年,苏轼抵达黄州,在太守徐君猷的关照下,寓居于定惠院僧舍。这是他人生中首次遭贬,那时神宗年仅33岁,苏轼已经45岁了,他以为自己此生再无出头之日,因而消沉了好一阵子。离定惠院不远有座安国寺,苏轼每隔一两天便去静坐参禅。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地观照并反省了自己的人生。随着安国寺的钟声一次又一次悠悠响起,苏轼逐渐摆脱了内心的困惑,然而生活的困境却步步紧逼。

在黄州,苏轼虽保留着官职,却只是个挂名,没有俸禄可拿。他在给老友章惇的信中坦言:“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精打细算,并制定了严格的日常开支计划。每月初,他将4500钱分成30串挂到屋梁上,每日晨起就用画叉挑取一串作为当天的开销,若有剩余便存入竹筒以备不时之需。当他的储蓄即将耗尽之时,好友马梦得挺身而出,代他向太守徐君猷求助。徐君猷将城外一片废弃的荒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因该地位于城东且地势较高,苏轼便以“东坡”二字为其命名。

公元1081年,苏轼正式开启了农夫生涯。他亲手焚烧荒地上的枯草,购置锄头、镰刀,开始辛勤耕耘。大麦成熟的季节,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首次披上了金黄的麦浪,显得格外诱人。只是城外的“东坡”毕竟是块官地,苏轼担心官府随时会收回,便挑了个日子前往沙湖买田。不料行至途中突遇大雨,同行的人都狼狈躲雨,唯独苏轼手持竹杖、脚踏芒鞋,在风雨中“吟啸徐行”。他想起那些欲加之罪和牢狱之灾,天性里的坚韧似乎在这场大雨中苏醒过来,他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曾经的荣宠与光耀已随时间流逝,屈辱与痛苦也在黄州这些静谧的日子里渐渐平息。如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那天起,苏轼真正融入了黄州的风土人情之中。他在田间水畔、山野集市与樵夫商贩谈天说笑。他游历黄州山水,于黄冈赤壁前挥毫泼墨,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等千古绝唱。他与友人往来频繁,用词作记录下了诸多如“河东狮吼”般的趣谈。此外,他还潜心研究美食,发现黄州的猪肉价格低廉,便发明了东坡肉,顺带创制了东坡鳊鱼、东坡鲫鱼、东坡饼等佳肴。在学术上,他著书立说,完成了《易传》九卷和《论语说》五卷的撰写,他的思想独树一帜,与王安石的“新学”相抗衡,被后世称之为“苏氏蜀学”。除此之外,他还尽己所能的帮助百姓,得知有百姓因贫困而溺弃婴儿时,他成立了救儿会,向富人募捐善款,并亲自劝说孕妇养育婴儿,同时赠送金钱、食物、衣物等必需品。

公元1082年,当第三个寒食节来临时,黄州又下了一场大雨,苏轼院中的海棠被雨水冲刷,像雪片一样凋落进污泥里,他居住的小屋则如同漂泊的渔舟一样笼罩在蒙蒙水雾中,潮湿的芦苇在灶里燃烧着,空荡的厨房里煮着些寒菜。在这萧索落寞的时刻,那些已经老去的岁月又在眼前拂过,苏轼凝望着窗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于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诞生了。不得不说,黄州的这段岁月是苏轼人生的低谷期,却也是他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黄金期。或许是命运对他的另一种补偿吧,在此期间,他创作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

公元1083年,苏轼在黄州见到了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巩,接风宴上,王巩的小妾柔奴眉目娟丽,歌声曼妙,吸引了苏轼的注意。在苏轼的想象中,岭南的生活应当是恶劣的,未曾想柔奴非但没有丝毫疲态,反而容光焕发。苏轼试探的问她:“岭南风土应该不好吧?”柔奴却淡淡一笑,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八个字深深地触动了这位流放诗人,他立即写下了那首令无数漂泊之人感同身受的词作:“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转眼间,苏轼已在黄州度过了四个春秋。正当他逐渐将这片土地视为故乡,准备在这里安然度日时,命运之轮却再次转动。那么,这一次未知的前路上又会有什么样的风景在等待他呢?

下一期《四川历史名人故事》,我们将继续与您讲述宋代大词人苏轼的故事。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中国文学史》

《苏轼》

《苏东坡年谱》
         《苏东坡传》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4集-词圣苏轼2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4集-词圣苏轼2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