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从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品读中国精神

作者:罗 雄 发布时间:2016-11-10 15:15:00 浏览次数:1347 【字体:

      193512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用生动形象的诗词语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演讲,对长征作了精辟总结:“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从毛泽东的讲话中,我们领会到了长征的真正意义,这就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长征精神。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阅读《毛泽东诗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对长征精神理解更加深刻。

 

    快马加鞭未下鞍

    ———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浪。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十六字令·三首》描写的是193411月中央红军主力越过江西境内雷岭,广东境内苗山、大王山、小王山、大盈山;12月越过广西境内猛虎岗、花林隘口;19356-8月越过四川境内大相岭、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六盘山的情形。因为中央苏区地处闽赣边界,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起步时的路线群山起伏、山势险峻、环境恶劣,作者借用熟悉的:“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湖南民谣,形容长征路程的艰险。毛泽东笔下的山,既是有形的山、也是无形的山、更是必须跨越的困难之山,山之“高”、山之“险”、山之“奇”尽在诗中,让人望而却步、望而生畏。但再高的山、再陡的岭、再险的路、再恶劣的条件,也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脚步,彰显了“山高人为峰”的英雄气慨和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

1935115日至17日,召开了中共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代表的新的中央军委领导集体。面对高山峡谷,毛泽东诗兴大发,三首十六字令如一轮红日,在崇山峻岭之间喷薄而出、光芒四射,与红军的红星、红旗、红领章交相辉映,凝固成永远精彩的诗画意境和文化符号。

 

      而今逐步从头越

———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是贵州省遵义县大娄山山脉中的最高山峰,是红军由川入黔的要隘。此处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119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轻装上阵、机动作战,率部离开遵义至泗渡,20日经板桥翻越娄山关至桐梓,21日至九坝,26日抵土城。因为“左”倾路线的干扰,土城之战失利。毛泽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亲自指挥反围剿,反败为胜,创造了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军事奇迹。

1935129日,红军化被动为主动,一渡赤水之后进入四川南部,拟于川南横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因蒋介石急调40万大军封锁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率军回师贵州,再取遵义。23日抵达四川叙永县石厢子,5日至川、黔、滇边界的鸡鸣三省之地,6日至云南威信县石坎子,9日到达扎西镇,18日到达走马坝;18-21日,中央红军避实击虚,由古蔺县太平渡、二郎渡二渡赤水。123日毛泽东到达后滩坝,25日挥师娄山关。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突遇国民党重兵把守,只好原路返回遵义,在途中经过半天激战,打败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俘敌3千人,赢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红军士气,再次占领遵义城。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写的就是娄山关战役,可谓悲壮苍凉,声情激越,意象精美,语言凝炼,气势非凡。前阕描写拂晓时分红军向娄山关进军“迎来日出”的黎明场景;后阕描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娄山关天险时,太阳即将落山,“送走晚霞”的夕阳画面,抒发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艰难处境和“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定信念。

 

万水千山只等闲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途经11个省,越过18座高山,横渡24条河流,歼灭击溃敌军400多个团。经过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行军总里程达二万五千里,在神州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燎原火种。《七律·长征》是记录长征艰难、庆贺长征胜利、抒发革命豪情的扛鼎之作,也是毛泽东写作的第一首“七律”诗,堪称中华诗词典范。

“五岭逶迤腾细浪”指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的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1934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从福建长汀、江西瑞金出发长征,沿着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蜿蜒曲折的五岭山道艰难攀登,越过敌人重重封锁线向西进军。险象环生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眼中,只不过是平静的水面上泛起的细小波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尽管险峰高耸云天,让人望而却步,但在红军战士看来,也只是茫茫原野上滚动着的渺小泥丸而已。“金沙水拍云崖暖”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的金沙江,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暖”指19355月,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正值春暖花开、柳暗花明的阳春时节。“大渡桥横铁索寒”指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果洛山的大渡河,两岸崇山峻岭,水流陡急,瀑布高悬,曲曲折折地从险峰峡谷之间流向四川乐山汇入岷江。“桥横”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地势险要,桥长约30丈左右,用13根铁索组成,上铺厚实的木板作桥面。19355月,中央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桥上木板全部被国民党军拆除,切断了红军的去路。红军先头部队英雄战士冒着对岸敌人猛烈的炮火攀缘过桥,用鲜血和生命重新铺设大渡桥,使大部队顺利过江、走向坦途。“岷山”指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的南支和北支山脉,有几十座海拔超过4500米、山顶终年积雪不化、高耸云天的雪山。“三军”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因为红军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积极向上乐观精神,才有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旷世奇迹。

 

安得倚天抽宝剑

———敢于碰硬的亮剑精神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9356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梦笔山等大雪山。据毛泽东原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他后来又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融,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念奴娇·昆仑》一词,情系华夏,思接古今,立足昆仑,放眼世界,是难得的诗词佳作。

“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既是对红军的自信,也是对民族的自信,更是对自我的自信;既是对困难的藐视,也是对追兵的藐视,更是对帝国主义的藐视;同时也充满对“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期待。面对困难从不低头、面对强敌敢于亮剑、面对挑衅敢于说不,这就是毛泽东的文韬武略,与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对“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一脉相承。

 

不到长城非好汉

———坚定不移的执着精神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9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翻过岷山后,进入甘肃南部。918日,毛泽东到达甘南哈达铺时,他从一张废弃的旧报纸上获悉,陕北仍保存有刘志丹、习仲勋领导的队伍并建立了根据地,立即在定西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将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地区。会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分三路北上,10月初突破国民党部队在六盘山一带设置的封锁线。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经过宁夏固原县青石嘴时,发现一股尾随而来的敌骑兵正在当地村庄歇息,决定立即围歼。经过3个多小时激战,歼灭敌骑兵两个连,缴获敌战马百余匹,使蒋介石堵截红军北上的计谋彻底破产。当日下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在经过半山腰一道山卡时,转身挥手招呼行进中的部队:“同志们休息一下吧!”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左手取下军帽,右手搭起凉棚眺望远方,大声即兴吟唱起了《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呼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长征谣》即《清平乐·六盘山》初稿。毛泽东作诗填词长于借景抒情,视野开阔,画面宏大,意境优美,感情浓郁,情景交融,该词是一首代表作,具有以景抒情、以情表意、以意成象的典型性。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93510月,彭德怀从二、三纵队驻地到吴起镇与毛泽东商议红军行动计划时忽得急报,一路尾随而来的马家军———马鸿宾、马鸿逵部和东北军的一支骑兵进犯红军驻地。毛泽东发话:“我们要打退敌人,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红军指战员奋起出击,首先将马家军35师骑兵团打得落花流水,随后将东北军白凤翔来犯的骑兵团打得溃不成军。彭德怀得胜回营,见到毛泽东手书六言诗,阅后遂将“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退给毛泽东。毛泽东显然在借《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象赞誉彭德怀的英雄气慨。

此诗以豪迈欢快的笔调,勾勒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击溃马家军骑兵部队的战斗场景,刻画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敢善战的气势与魄力。此诗既表达了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战友情怀,又表彰了彭德怀的卓越战功,更展示了毛泽东以诗传情、以墨赠友、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

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和红色基因,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勇往直前、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值得好好品味和吸收。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