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张献忠与“圣谕碑”谱系学 ‖ 蒋蓝

作者:蒋 蓝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1年5月12日A12版) 发布时间:2021-05-22 22:26:53 浏览次数:2335 【字体:

张献忠与“圣谕碑”谱系学

蒋 蓝

关于张献忠的七杀碑,相关文章、坊间议论已经很多,近乎尘埃落定,本不需要再撰文讨论。但学者们均判定为碑文“无中生有,纯系伪造”,则恐与事实有背离了。

关于张献忠与圣谕碑的记载,具体地说,涉及到杀字碑、七杀碑、德政碑的不同记录与演绎,其实不难梳理:因为这涉及到3块完全不同的石碑。



模糊不清的德政碑 曾顶替"七杀碑"展陈

首先要谈一下“七杀碑”。成都老报人邓穆卿在1992年12月12日撰写的一篇文章极有代表性:

1924年,邓锡侯任四川省长驻重庆,杨森任“督理四川军务善后事宜”驻成都,杨森便以督理职务监管民政,不顾反对,在成都拆民房修马路,把清代臬台衙门改建为春熙路,在少城公园内开办通俗教育馆,馆内修体育场(今露天舞场一带),又开辟陈列馆,委卢作孚为首任馆长,把当时成都庙宇及衙署内的古物汇集去陈列,如文庙西街江渎庙(今卫干院)内明代所铸很大的江渎太子及其两妃三座大铜像等,均搬入该馆陈列。他听说那时署前街成都县衙门内,有张献忠的“七杀碑”,便命县长(那时叫知事)林宝慈送去陈列。实际上该衙署内哪有那通碑,但对这位专横督理的命令,又难以违抗。林宝慈左思右想之后,便把衙门内一通早己风化剥蚀、看不清楚字的旧“德政碑”送去冒牌顶替,了此差事。那通碑上除了有点残缺模糊不成字的笔划外,更没有碗大的七个“杀”字的痕迹,是一通“无字碑”。

成都少城公园旧照

1930年代,华西大学博物馆林名均先生曾写有《四川张献忠碑记》(见1937年7月《逸经》第33期),对这通“七杀碑”的真伪倒是一篇可靠的记载:“本文作成之后,曾就正于刘藜仙先生(华西大学教授),得到先生复书,所见与余相合,复承告成都少城公园民众教育馆之碑,系属伪造……蜀中并无‘七杀碑’,盖由张献忠之‘圣谕碑’误传耳。吴梅村先生《绥寇纪略》内载:‘献贼自为一文,历评古帝王以楚霸王为最,谓之御制万言策,颁布学宫,自为圣谕六言,刻诸石,严锡命(张献忠的右丞相)作注解发明之,谕曰: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其文与《蜀碧》同。兄幼时曾到成都县署,见有碑一通,以土拥之,外围以栅,相传为‘七杀碑’。迷信人言,偶有开视者,即不利于县官,故人多不敢观。民国元年(1912年)废成都县,归并于成都府,民国三年又恢复成都县,废成都府,彼时但怒刚(懋辛)做府知事,以成都县署办团练讲习所,唐仲寅君为所长,与兄旧交,一日,兄往成都县署看‘七杀碑’,唐君云:‘因全体学生破除迷信,打成粉碎抛弃矣。’兄深惜之。彼时兄尚不知其文,后读《绥寇纪略》与《蜀碧》始知之。少城公园教育馆所陈列之碑,杨森将军做督军(应为督理)时,索‘七杀碑’,成都县的知事林宝慈,即将一破毁之‘德政碑’冒牌送去。又,张贼之‘圣谕碑’不止成都一处。汉州所发现者,仅其一也。”(《成都旧闻》,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4页)

这就说明,顶着七杀碑名头而恭列展览的,不过是一块模糊不清的德政碑。

成都确曾出现杀字碑 蜀地流传七杀古诗文

晚清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薛福成(1838-1894年),著有《庸盦笔记》,其中“轶闻”部有《杀字碑》一篇:

四川成都府署中有杀字碑,连书七个“杀”字,别无他字,相传张献忠手笔。每知府到任,必祭碑一次,否则必受奇祸。平时,终日关闭,不敢开视,否则必有刀兵之灾。余谓献忠固天地间之沴气所钟,当时全蜀被其荼毒,今其遗碑,尚能为祟,是不可解。或者人心畏之过甚,至数百年而不衰,足以感召斯异欤。是当毅然决然投之水火,虽能为祸,亦不过一次,而其祟则从此销灭矣。(《庸盦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58页)

杀气四溢的石碑,显然是文人们赋予其乱力乱神的力道。而薛福成明显具有传统士大夫的“正朔”之气。

成都老作家、文史学者陈稻心在《漫话“七杀碑”》一文里说:

我听说七杀碑,大约是1939年,据说此碑还摆在少城公园展览。出于好奇,有天我约同学去参观,确有一块高不过四尺、宽不到三尺的红砂石碑,陈放在陈列馆外的一间展房里,标牌上写着“张献忠七杀碑”;而石碑本身则风化严重坑坑洼洼,一个字都看不见。从此,七杀碑在心中成了解不开的疑团。(见冯广宏《张献忠“原罪论”圣谕——张献忠帝蜀实情考之二》,《文史杂志》2010年1期)

后来陈稻心翻查历史文献,发现七杀碑记载首见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续修《成都县志》卷十二“纪余”:“治署东偏草莱瓦砾中,有一石碑,相传即献贼自制圣谕,命严锡命注释者,连写“杀字七”。

清宣统二年(1910年)傅崇榘的《成都通览》,其中有两处提到此碑。一是《成都之古迹》:“张献忠七杀碑,在成都县署内,石碑上有“杀杀杀杀杀杀杀’七字,张献忠书。”二是《成都之妖怪谈》:“成都县之张献忠书七杀碑不可摹”,说拓下来会遭祸事。

算起来,应该是薛福成的《庸盦笔记》,才是有关杀字碑最早的记载者。《庸盦笔记》写于同治四年(1865年)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之间,由27年笔记汇编而成。作者逝世3年后,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刊行。

清末曾任华阳知县的周询著有《蜀海丛谈》,其中《凤威愍公》一节,谈到此碑不但不能摹,连动也不能动:

张献忠七杀碑旧在县署,禁人移动以动者辄有祸;故嵌碑于二堂右侧墙根,外围以石栏,使人可望不可即也。(风)公忽思移置僻处署中人争相谏阻,卒不听,竞掘移之。时公长公子完婚有期矣,成礼前数日,忽暴病死。距移碑未一月,人以此咎公,公仍不信。日,偶然耳凶残之余石岂果能祸福人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凤全担任省城警察总局会办,后调任驻藏帮办大臣,在巴塘时,因处事躁急傲慢,被忌恨他的土司头人杀害。这一记载证实了人们对七杀碑的畏惧感。

这一条记载,与薛福成所谈的杀字碑,显然是同一回事。那么,抗战期间,被四川大学的学生们打成粉末的石碑,必然是这块杀字碑无疑。

这块威力极大的碑,估计可以搬到边地,去抵御外敌之船坚炮利。上面究竟写了何等符咒呢?文化界往往只有一些人云亦云的揣测,传播着种种版本。例如:“天赐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天生万物以养人,人害万物以逆天,杀杀杀杀杀杀!”

最为奇妙的,在于蜀地所流传的一首古风:


天生万物以养人,世人犹怨天不仁。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
人之生矣有贱贵,贵人长为天恩眷。
人生富贵总由天,草民之穷由天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
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勞?
不忠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
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不礼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轅材。
传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须封刀匕。
      山头代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诗歌文采斐然,估计张献忠写不出。这位作者是想代张献忠立言,同时抒发胸中的愤懑,具有反讽的修辞意味。人们疑惑的是:为什么是七杀?而不是八杀、九杀、十恶不赦者大杀特杀?诗中已经回答了内容:那指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的7种人物,显然,杀得合乎天道与人道。这种理想化的解释,纯属书生之见。

以上是两块碑的情况。也就是说,成都的杀字碑,无论是否出自张献忠手笔,历史上曾经的确有过。

广汉圣谕碑传为张献忠立 刻有"万人坟"3个大字

存世的第三块碑,是广汉的圣谕碑。

圣谕碑,俗称圣旨碑。位于广汉市广汉公园内,传为张献忠立。高210厘米、宽101厘米、厚18.5厘米。碑文楷书20字云:“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落款为大顺二年(1645年)二月十三日。碑周饰龙纹,上方刻“圣谕”二字,碑文已部分剥蚀,有亭庇护。

邓穆卿指出:

(20世纪)30年代广汉基督教福音堂,有位牧师名董笃宜者,加拿大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过军,尔后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广汉期间,笔者当时在广汉编《新汉周报》,与董有交往,董喜汉学又喜欢访探古迹,他在西安看见过《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他想在那时古老的广汉城郊,寻得出类似景教碑的古碑碣,便常去郊外走走。“一日,偶于附郭一茅屋墙壁中,发现了一碑,式甚奇古,后约当地《新汉周报》主编邓穆卿君,一同往观,知为张献忠碑。石工正拟毁以筑路,乃亟告县府(县长罗延瑶)设法运至公园保存。此碑高凡六尺二寸,广三尺,碑面上端左右镌布龙纹,上截书‘圣谕’二大字,绕以龙纹。下截有文孚共三行,首行为‘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口’二句,次行为‘鬼神明明,自思自量’二句。末行字体略小,为‘口口二年二月十三日’诸字。二年上两字不甚明显,然隐约中尚可辨其为‘大顺’二字,首行次句之末,循其语势当为‘天’字。”(见林名均《四川张献忠碑记》)。

这通圣谕碑的碑阴中间还有竖刻的“万人坟”3个大字,并有明末与张献忠作战之明将杨展的题辞。碑文虽有漫灭,但碑阴中“万人坟”3个大字很清楚,碑阴之右侧分行有“崇祯十七年奉命口口逆贼戳数十万余奉命平寇提兵过此题日‘万人坟’”。碑阴之左侧有“凡我士民宁不勃然”。碑末提行为“隆武二年(明崇祯帝已于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在煤山自缢死,隆武为唐王继崇祯死后在福建称帝年号)仲冬月吉,钦命挂平寇将军印,副”等字。(《成都旧闻》,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6页)

《圣谕碑》拓片

1645年秋季,明军诸路逼向成都,张献忠于八月弃成都走川北。九月,展与曹勋入成都,报恢复。兵至广汉,乃拾聚野骸作万人坟,碑曰:“崇祯十七年,逆贼张献忠乱蜀,将汉州人杀戮数十万。予奉命平寇恢省,提兵过此,痛彼白骨,覆以黄壤,爰题曰万人坟。凡我士民,春秋霜露,伤父兄之惨难者,一以恸先灵,一以仇寇厲,拜扫依依。忠孝之思,竖髪难昧,宁不勃然而兴乎。”

由此可见,圣谕碑的谱系学,绞缠着复杂的社会与民情。但3块碑来路泾渭分明,去向也清清楚楚,不可混为一谈。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1年5月12日A12版)


作者:蒋 蓝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21年5月12日A1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