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情
【自然资源】
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耕地525.26万公顷、人均0.93亩,林地2538.71万公顷,草地960.71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7.21万公顷,湿地122.84万公顷,园地118.5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8.0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6.70万公顷,其他用地243.13万公顷。人均国土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草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2.22%,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拥有全省林地的60.25%、全省草地的94.43%;全省98%的湿地分布在甘孜、凉山、阿坝三州地区;耕地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凉山、南充、达州三个市(州)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7.68%;凉山、成都、眉山三个市(州)园地占全省园地面积的39.85%;甘孜、凉山、阿坝三州水域占全省水域面积的33.50%。
2023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166.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165.4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5.5%,比2022年减少1.9%;地下水资源量约540.01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15亿立方米;从省外流入四川境内水量909.40亿立方米,从四川流出水量2920.21亿立方米。境内有湖泊1000多个、冰川200余条,加上分布在川西北和川西南的沼泽,湖泊、沼泽总蓄水量约35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量高于全国,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径流量分布集中在6—10月,洪旱灾害时有发生;河道迂回曲折,利于农业灌溉;天然水质良好,部分地区存在污染。
2023年,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其中,兽类231种,鸟类759种,爬行类120种,两栖类110种,鱼类246种和亚种。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1种。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全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1387只,占全国总数的74.4%,居全国第一;全省雉科鸟类2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0%,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雉鹑、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可供经济利用种类占全省动物种类50%以上,其中,毛皮、革、羽用动物200余种,药用动物340余种。全省有高等植物1.4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0余科1620余属、蕨类植物700余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裸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一,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3种。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野生果类植物100多种;野生菌类资源1291种,占全国的95%;全省有竹类18属164种,其中乡土竹种140余个、特有竹种73个,竹林面积、竹产业产值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全省能源资源中,水能约占75%,煤炭约占23.5%,天然气及石油约占1.5%。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11.2万千瓦,分别占全国的27.2%、31.9%,均居全国首位,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全省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水系,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3,其技术开发量占全省的80%。有无烟煤、贫煤、瘦煤、烟煤、褐煤、泥炭等种类,全省煤炭资源保有量122.7亿吨,位于泸州市和宜宾市的川南煤田赋存了全省70%以上的探明储量。四川盆地发现天然气资源储量7万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主要分布在川南片区、川西北片区、川中片区、川东北片区。四川每年有可开发利用的人畜粪便3148.53万吨、薪柴1189.03万吨、秸秆4212.24万吨、沼气约10亿立方米。此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较为丰富。
全省发现矿产136种,占全国发现矿种数的78.6%,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00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1种,钒、钛等8种矿产资源量居全国第1位。钛储量占全国93%,列全球第一;钒储量占全国63%,列全球第三;钒钛原料产量占全国份额65%以上。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多数矿种储量不足。除钒钛磁铁矿、岩盐、芒硝、铅锌、硫、铁矿等矿产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多数矿产存在资源数量不足、质量差的问题。大型或特大型矿床分布集中,形成综合性的矿物原料基地。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组合配套好,是国家冶金基地之一;川南以煤、硫、磷、岩盐、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是国家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西北稀贵金属(锂、铍、金、银)和能源矿产(铀、泥炭)资源丰富,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部分重要矿产以贫矿和低品质矿为主,富矿不足。除铅、锌、镉、银、岩盐、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矿产多为中、贫矿。共生、伴生矿多,增加了采矿和选冶工艺难度。攀西的钒钛磁铁矿为铁、钒、钛共生,川南的煤矿为煤、硫共生,川西北的锂矿为锂、铍共生。
(自然资源厅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风景名胜区】
九寨沟。1992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地处岷山南段弓杠岭东北侧,距离成都市400多千米,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以多层瀑布、五颜六色湖泊和白雪皑皑山峰而闻名。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势南高北低、山谷深切,北缘九寨沟口海拔2000米,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4500米以上,主沟长30多千米;有树正沟、则查洼沟、日则沟、扎如沟四个景点,其中又有大大小小多个景点,水景规模巨、景型多、数量众、形态美,处于岷山山系大熊猫A种群的核心地和走廊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保护珍稀植物74种、陆栖脊椎动物122种,具有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较高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美学旅游价值,也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九寨沟的得名来自景区内九个藏族寨子(树正寨、则查洼寨、黑角寨、荷叶寨、盘亚寨、亚拉寨、尖盘寨、热西寨、郭都寨),由于有九个寨子的藏民世代居住于此,故名为“九寨沟”。
黄龙。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被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获“绿色环球21”证书,2023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之一。黄龙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面积700平方千米,与九寨沟相距100千米,海拔1700~5588米,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以多山地貌、多种森林生态系统、壮观石灰岩地貌、瀑布和温泉为景区主要特色。景区在一条由南向北逐渐隆起的山脊上,核心区域点缀着三千多个彩池,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千米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等美誉。大熊猫栖息地。位于四川省西部,占全球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30%以上,有5000~6000种植物,200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栖息地由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卧龙自然保护区等7处自然保护区和四姑娘山、夹金山、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9处风景名胜区组成,涵盖成都、雅安、阿坝和甘孜四市(州)的12个县,面积9245平方千米。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所有温带区域(除热带雨林以外)中植物最丰富的区域,被保护国际(CI)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生息繁衍的野生大熊猫占世界总量的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2023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和都江堰在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分为前山、后山,林木青翠、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合称为“蜀中四秀”。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千米,水秀、林幽、山雄,冬天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泰安古镇、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都江堰建于公元前3世纪,利用所处位置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
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峨眉山,属邛崃山脉支脉,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105千米;主要山峰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为峨眉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154平方千米,主峰金顶,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自然景观以“雄、秀、神、奇、灵”著称,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同时因寺院众多、普贤菩萨道场地之说被称为佛教圣地;峨眉山优美自然风景和悠久佛教文化完美结合,因山形和山势而得名,也是中国佛教名山。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历时九十年完成;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耳长7米,鼻长5.6米,脚背宽8.5米。依山临江凿成,在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1956年8月乐山大佛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和旅游厅)
【水文】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之称,共有河流8596条、大小湖泊417个,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2816条、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湖泊29个,主要有长江(金沙江)、黄河、岷江、沱江、雅砻江、嘉陵江、大渡河、涪江、渠江、青衣江、安宁河、泸沽湖等14个设立了省级河湖长的重要河湖。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水利部门管理的已注册登记的水利水库共7719座,其中:大型水库11座,中型水库147座,小(1)型1088座,小(2)型6473座。长江在四川境内流域面积为46.7万平方千米,占四川省总面积的96.16%,干流长1788千米,位列长江流域19省市第一;黄河在四川境内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千米,占四川省总面积的3.84%,干流长174千米。四川是全国唯一一个长江、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份,是长江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256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各类水利工程总蓄水量为76.11亿立方米。
河流水质。2023年,完成全省8756.55千米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全年期Ⅰ~Ⅲ类河长8681.48千米,占99.14%;Ⅳ~劣Ⅴ类河长75.07千米,占0.86%。与2022年度水质评价成果比较(下同),Ⅰ~Ⅲ类水河长占比上升0.24个百分点。超标河流河段主要污染项目为总磷、化学需氧量。被评价为Ⅰ~Ⅲ类水质的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除枯水期德昌段)、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嘉陵江、涪江、渠江,长江上游干流,汉江任河、沿河及黄河流域龙羊峡以上的白河、黑河等。被评价为Ⅳ类水质的河流有琼江、长江支流大洪河,被评价为Ⅴ类水质的河流有安宁河枯水期德昌段。评价全省十大主要河流干流全年期水质4464.20千米,均达到或优于Ⅲ类。
湖泊水质。对邛海和泸沽湖两个湖泊44.6平方千米水面进行了水质评价,评价面积邛海31.0平方千米、泸沽湖13.6平方千米。邛海和泸沽湖全年水质类别均为Ⅱ类,湖泊营养化程度均为中营养。
水库水质。按全年期水质评价,165座水库中:Ⅰ~Ⅲ类的水库123座,占74.55%;Ⅳ~Ⅴ类的水库39座,占23.64%;劣Ⅴ类的水库3座,占1.82%。按全年期营养状况评价,165座水库中:中营养水库101座,占61.21%;轻度富营养水库60座,占36.36%;中度富营养水库4座,占2.42%。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02个,其中金沙江石鼓以下8个、岷沱江区46个、嘉陵江区40个、长江干流宜宾至宜昌8个。水源地全年合格比例80%的有89个,占评价总数87.25%,其中:水质合格比例100%的有80个,占评价总数的78.43%;合格比例低于80%的有13个,占评价总数的12.75%。
省界断面水质。评价全年期省界断面11个,均属长江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10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90.9%;Ⅳ类水质断面1个,占9.1%。
(资料来源:《四川年鉴(2024)》,更新时间2025年1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