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情
【经济建设】
2023 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四川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建设,全年全省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60132. 9 亿元,首次实现两年迈上 1 个万亿元台阶,全国排名由第六升至第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 0%,在前十经济大省中与另外三省并列第一。由西部第一经济大省成为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第一产业增加值 6056. 6 亿元,比2022 年 (下同) 增长 4. 0%;第二产业增加值 21306. 7 亿元,增长 5. 0%;第三产业增加值 32769. 5 亿元,增长7. 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7. 6%、29. 9% 和 62. 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10. 1∶35. 4∶54. 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民币 71835 元,突破 1 万美元,增长 6. 0%,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标准。
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 6. 1%、6. 5%、5. 9%、6. 8%、 6. 5%。 成 都 、 绵 阳 、 宜 宾3 个市经济总量迈上 3000 亿元台阶;资阳、雅安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 , 全省超千亿元市(州)18 个 。绵阳、宜宾等 15 个市(州) 增速超过省平均增速,成都、巴中与省平均增速持平。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强县和特色经济县,开展 39 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县域经济总量稳步壮大。全省 183 个县(市、区) 中,经济总量超 100 亿元的128 个,增加 3 个,占比 69. 9%;经济总量超 500 亿元的 33 个,增加 5 个;经济总量超 1000 亿的 11 个,数量与2022 年持平。所有县 (市、区)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实现增长,其中 108个县 (市、区) 增速高于全省。成都市武侯区等 13 个区上榜全国百强区榜单,简阳市等 7 个县 (市) 上榜全国百强县榜单,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五。全省县域经济结构加快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演进。
【政治建设】
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立足四川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召开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部署;召开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安排。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认真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出台 《关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切实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量的意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全年审议省级地方性法规 26 件,通过 17 件,审查批准市 (州) 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 45 件。完善代表和基层人大负责同志列席、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等制度。推动建好用好全省 1. 3 万余个代表家站等履职平台。深化拓展协同立法,出台川陕甘三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与重庆市开展法律援助等4 项协同立法调研,出台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的“小快灵”法规;川滇两省人大常委会协同完成泸沽湖保护立法,推动“高原明珠”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定 《四川天府新区条例》 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监督。修订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听取和审议“天府粮仓”建设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和运行管理等情况报告,聚焦耕地保护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积极回应“民之所盼”,紧扣增进民生福祉开展监督,聚焦社会关切推进监督。
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协商网络,建立“有事来协商”平台 1. 5 万余个,34 个川渝毗邻地区政协共同打造“有事来协商·渝事好商量”共商平台。全年全省开展各类小微协商活动 9600 余场次,助力解决社会民生难题 2. 1 万件。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 7 件,制定、修订和废止省政府规章 10 件。天府中央法务区集聚各类法务机构超过 300 家。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命名省级示范地区 14 个。启动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省级地方标准 4 个,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税务、土地等领域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推行精准高效监管执法“一目录、五清单”。开展行政复议质量提升年活动,依法受理案件 11183 件,复议纠错率 20. 8%。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评估居全国第三。
全年四川开展政绩观教育 2. 4 万余次,查找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问题1. 6 万个,提出改进举措 4200 余条。全省检视问题 1. 2 万个,逐项明确整改措施、目标、时限等;省级层面开展 8 个专项整治,明确 10 名省领导牵头负责,采取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带动各地各单位集中整治突出问题 3300 余个。
【文化建设】
四川聚焦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截至年底,四川有博物馆 320 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173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14 处;世界文化遗产 1 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1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3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2 项。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四川项目,在全国率先探索启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工作,开展首批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 (景点、微景观) 试点建设,建成运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成立蜀道研究院和三苏研究院,出版 《天回医简》《巴蜀文化简史》 等 10 余部著作。加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非遗保护性传承,非遗系统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举办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华文化天府论坛、首届东坡论坛等活动。
天府书展规模、效益和影响力均创历届之最,举办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发布 2023 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召开 2023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第九届中国 (四川) 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签约金额 850 亿元,文旅市场强劲复苏。开展省属文化企业 (单位)“项目推进年”活动,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入选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开展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成立省文化大数据公司,全国首个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互联网学院获批设立,9 个县入选全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建设。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曲艺节等全国性文艺活动在四川举办。
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可触可感。实施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振兴川剧和曲艺等重大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提品质”工程,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投用,开展乡村“村晚”示范展演、首届街舞大赛、“百千万”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全省电影票房收入31. 9 亿元、观影人数近 7900 万人次,排名全国第四。
立足四川实际,围绕“安逸四川”核心,持续擦亮“天府之国、安逸四川、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四大名片,总结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引领全省县域旅游发展的经验,开展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品、名导等系列名牌建设。“安逸四川”省级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平台正式上线,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
【社会建设】
四川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制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意见,在 37 个县 (市) 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10. 5 万套 (间)。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扎实起步。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启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监测、增收、帮扶“三大工作体系”作用,151. 3 万脱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对 50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面落实特殊支持措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务实开展,实施年度帮扶项目 857 个。
推进民生事业补短板提质效,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 65. 7%。30 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 6%、7%。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出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35 条”,提供政策性岗位超过 30 万个,实施以工代赈重点工程 375 个。全省城镇新增就业 104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全国前列,“四类重点人群”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2600 多万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社会保障兜得更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全国排 位 明 显 提 高 。 基 本 建 成 省 、 市 、县、乡四级联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特殊困难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与教育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省。优化调整中小学(幼儿园) 4892 所、教学点 4352 个,“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双减”工作取得阶段 性 成 效 。 新 增 国 家 区 域 医疗中心 4 家,成都、自贡、攀枝花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在全省落地集中采购药品、医用耗材分别达到 450 个和 13 类,价格降幅分别超过 50%、80%,啃下口腔种植体“史上最难集采”硬骨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全部县 (市、区)。 全面落地医保码全流程应用和医保移动支付,群众就医购药“码上付 ”,80% 医保事项实现“ 网上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全部县(市、区)。
平安四川建设加强。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推进。启动实施“深耕善治”三年行动计划,立足基层就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问题。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高发势头得到有力遏制,禁毒形势持续向好,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排查化解各类纠纷矛盾 80. 3 万件;加强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信访事项群众满意率提高。深化“五社联动”实践,完成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市域四级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 4 万个。
【生态文明建设】
四川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要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先行”“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印发实施 《2023 年四川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2023 年推动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安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 (2022—2035年)》 等文件,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落地落实。印发 《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责 任 分 工 方 案 》《美 丽 四 川 建 设 2023 年 度 实 施 方案》,21 个市 (州) 加快编制美丽市州建设规划。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环境质量居全国第一,全省 203 个国考断面、142 个省考断面、285 个水功能区水质首次实现“三个百分之百”达标。21 个市 (州) 平均优良天数率为85. 8%,四川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全国第 13 位、比 2022 年前进 3 位。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风险源清单,划定风险区域 3568 个,形成全省土壤污染风险“一张图”。全省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提升至 94%。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完成 20 个新认定、8 个扩区化工园区环保审核。优化“三线一单”数据应用平台,为项目招引和选址提供智能研判,累计服务 14. 57 万人次。224 项中央督察整改任务完成 213 项,国家移交的 84 个长江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 68 个。开展“绿盾”行动和卫星遥感问题整改,1089 个国家移交的疑似重点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全部完成核实整改。开展全省环境隐患排查,联合甘、陕、渝开展毗邻地区隐患问题治理,整治环境问题 5000 余个。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投入国家和省专项资金 56. 6 亿元用于全省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推动新增绿色贷款 692 亿元;累计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500 余件,涉及赔偿金额 3. 08 亿元,其中 2023 年新增启动案件 1570 件,增长 248%,全省办案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五。
四川 9 个地区上榜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与浙江、山东并列全国第一。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六年西部第一。
(四川年鉴社 整理)
(来源:《四川年鉴(2024)》,更新时间2025年1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