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

巴蜀记忆

  • 秧歌三曲 罗学娅 做秧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下乡到了川东南缘丘陵地区的一个小山村。这里不通公路,不通电,连有线广播都没有,非常闭塞,自然也就十分贫困落后。 丘陵地域的山不高,但连绵不断,除了坡,就是沟。大多村庄的农活,不是上坡种包谷...
  •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22年前,成都金沙遗址的意外发现,成为21世纪初中国最重要的考古成果。精致而充满浪漫色彩的太阳神鸟金箔,更是一举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符号。今年5月,300多万字的《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由文物出版社正式...
  • 听奶奶讲龙马潭的故事 罗学娅 年龄越大,越是怀旧。儿子的奶奶今年97岁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老爱讲她过去的故事。 春节回家,不断地问我们龙马潭现在的样子,问着问着,就又拿出那张泛黄的、穿着双排扣列宁服的老照片,不厌其烦地又给我们再一次...
  •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神秘的古蜀文明源自哪里?古蜀先民来自何方?古蜀人与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先民如何交往交流交融?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古蜀记》6月10日在央视开播以来,持续引发公众围观。7月2日,记者了解到,当前包括川观...
  • 民国时期南充的蚕丝职业教育 李志广 彭世福 南充的蚕丝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据《东方》杂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顺庆肖广文(善斋)将学署舍改建蚕桑传习所,招本县生员10余人,聘请合川公社社友张君传授养蚕新法。这大概是南充最早的蚕丝职...
  • 芙蓉镇 鹤 轩 只要有人问起我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我都会脸红。我买的第一本书是古华的《芙蓉镇》。可为什么脸红?因为是“偷”鸡蛋换钱买的,而且还曾幻想让它成为一本能“下蛋”的书。 那时村子里有供销社,不仅供应日常生活用品,最重要的是...
  • 民国时期绵竹人的读书活动 邱云辉 在卷帙浩繁的档案中,留存着民国那些年绵竹人的读书记忆。 组织读书会 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大众读书风气日渐高涨。为启迪民智,满足普通民众阅读欲望,解决公共图书馆缺乏的矛盾,大批群众性读书团体如...
  • 父亲书房的回忆 施在德 总爱常常回想起父母的种种往事和父亲书房里的那些书籍,女儿前几天就提醒我今天是父亲节,总感到应该为父亲写点什么了,假使我能够相信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现在也只能如此而已了。 早年我家...
  • 《珍档》作为C视觉影像数据库定期推出的历史影像栏目,在这里,您能阅读到一部记录四川发展变迁的历史相册。 1952年7月1日,在新落成的成都火车站举行了成渝铁路的通车典礼。重庆西南台的记者杨宗岫在广播车中将新中国成立后通车的第一声...
  • 马识途的1938 慕津锋 2023年是“文坛常青树”马识途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85个年头。85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位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青年,现在已是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矍铄的109岁老人。 对于自己当年的那个选择,马识途从未有过丝毫的怀疑与退缩...
首页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尾页 共926条信息/共93页 转到第
×

用户登录